楊在傳來小說,書寫律師阿海與好友阿木、前妻艾絲特等人的對話與回憶,交織出社會運動、政商勾結與個人情感的複雜網絡。一方面是巴士隧道中對示威「夢想」的悲觀比喻,另一方面是茶餐廳裡對政治暴力與經濟動盪的討論;律師事務與地下幻芯案的法律交鋒,映照出權力與道德的博弈;婚姻破裂與子女離散,道出都市人在動盪時代中的孤寂與無奈。 (閱讀更多)
陳巧蓉傳來小說,書寫「我」因抑鬱症的關係而覺得活著十分痛苦,正當準備告別世界時,奶奶病危的消息打斷了「我」的計畫。在醫院,奶奶以梔子花比喻生命的價值,啟發「我」反思存在的意義。進入精神病院後,「我」在孤獨與哲學的碰撞中,試圖尋找答案: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從絕望到掙扎,「我」觀察身邊的人,感受日常的微光——陽光、花香、流浪狗的尾巴。奶奶去世後,梔子花盛開的花園成為「我」的寄託,開始期待生命中的小確幸。 (閱讀更多)
無鋒傳來散文。即使生於零零年代,但「我」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三十多歲,謂同齡人中的異類,因此暫未經歷任何代溝的事情,同時又對此感到好奇。無鋒於快餐店與八旬老伯展開了一場啼笑皆非的對話,使他首度品嚐「代溝」滋味。從《三字經》被改編成「初之人」的戲謔,到「卜卜齋」學堂的體罰秘辛,老伯跳脫的思維與執著的生存智慧,讓無鋒從困惑漸悟隔閡背後的溫柔邏輯,成為一場荒誕又溫暖的「代溝」碰撞。 (閱讀更多)
惟得在來回捷克內拉霍奇夫斯期間,遇上不少意外,如在布拉格火車站等待去程時,因一隻白鴿意外的「襲擊」及在公廁與守門胖婦人的爭執;從言語不通的紛爭,到內拉霍奇夫斯火車站等待時邂逅的神秘旅人米修柏哥里。這些意外,都使他對這此旅行更為印象深刻,而意外埋藏著各自的意義。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