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潘國靈睽違12年後,出版了第二本詩集《時間跨不過洞兒》。在序中,潘國靈視詩為生命之流的自然漩渦,而非刻意構思之作。《時》收錄了2013至2025年間創作的詩作,涵蓋情感傷逝、城市、軼事與身體疾病等主題,多源於他剎那的靈感與歲月沉澱。詩集中收錄了一首散文詩〈身體成了寫作的終極場域〉,其原為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的片段。潘國靈自言:「詩於我不僅在於詩作,也散落在小說、散文中,甚至它不是一種文類,它在骨子裡。」 (閱讀更多)
「香港舊照片」版主余震宇首次推出小說《白布香江——那些父祖輩的故事》,以敘事者的爺爺視角和經歷,去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動盪香港。陳浩基在推薦序中認為《白》借平凡小人物的經歷,描繪社會百態,類似《阿甘正傳》般側寫時代變遷,透過小說提醒讀者直面過去的顛沛與篳路藍縷,以史為鑑反思當下。余震宇在後記指出,書中以「白」貫穿全文,既象徵遺物與人物,也是時代的象徵。他表示故事中的爺爺、爸爸,是一條虛構的故事線,並配以多位歷史人物及香港重要時刻,以營造虛實交錯的效果。 (閱讀更多)
在香港、台灣等地擁有眾多讀者的《讀者文摘》中文版,昨日(22日)突然宣布將於8月停刊。本期6、7月號雙月刊成為最後一期,結束長達60年的出版歷程。《讀者文摘》英文版起源於1922年,由美國創辦人De Witt Wallace創辦,旨在摘錄各類雜誌的精華文章,提供讀者精簡、易讀且富含知識的內容。《讀者文摘》中文版則於1965年3月在香港創刊,由知名翻譯家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擔任首位總編輯。初期翻譯英文文章為主,及後逐漸融入本地編譯與特約撰稿,涵蓋知識性與娛樂性議題,當時雜誌被譽為「為讀者打開通往世界的一扇窗」。 (閱讀更多)
六十年代,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開始在日本攝影介嶄露頭角,年少氣盛的二人,常常結伴在海邊,一起討論攝影,對著攝影雜誌上的相片不留情面地嘲諷和批評,其後與高梨豐、多木浩二等人創辦了《PROVOKE》雜誌,雖然《PROVOKE》在發行三期後草草作結,但他們的故事並沒有被遺忘。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著名攝影師黃勤帶,首次執筆寫下了《中平卓馬 森山大道︰日本攝影家的故事》一書,以文字把這兩位日本攝影家傳奇故事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不只是一段歷史,也是一段關於攝影的叛逆與反抗,對於攝影本質的探索和詰問。 (閱讀更多)
屢獲影后寶座的葉德嫻睽違八年後重返大銀幕,以77歲之姿參演Netflix新戲《The Ballad of a Small Player》。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Lawrence Osborne於2014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由執導《西線無戰事》與《教宗選戰》的導演Edward Berger執導,聯合金球獎影帝哥連法奴、Alex Jennings、蒂達史雲頓以及香港演員陳法拉共同主演。《The》預計今年10月在戲院上映,並於同月29日在Netflix平台全球播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