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黃念欣繼前作《夕拾朝花》,今夏重磅推出《熱風》一書,再度精選收錄近三年於《明報》「夕拾朝花」專欄文章。在序中,黃念欣表示新書命名承襲魯迅1925年同名散文集的精神——在環境寒冽中以「熱風」(熱諷)自說熱話,帶有自我挪用的冷嘲意味。黃念欣在序言坦言,書中輯錄的文章,文風冷熱交錯,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冷靜反思。她認為,身體若「沾寒沾凍」容易致病,但對寫作能讓自己在冷靜與熱情間自在游移,對此深懷感激之情。 (閱讀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歷君教授推出新書《文學的外邊》,匯集他2002至2023年間的精彩文學評論,跨越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三大領域。在後記中,張教授回溯其核心理論「香港作為方法」源自陳冠中與李歐梵,及後在2016年香港文學節任講評人後,開始認真思考和探究「香港作為方法」理論;201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百年並致敬李歐梵,他在中大舉辦講座,聚焦曹聚仁與李歐梵在冷戰時期香港開拓的魯迅「內面」解讀,揭示香港作為文學思想交匯地的獨特角色;2020年在台灣訪學時,他意外發現湯淺泰雄《身體論》譯本,深入和辻哲郎「人間」與「間柄」概念的思索,為「香港作為方法」注入新的理論深度。 (閱讀更多)
以張國榮的作品為題出一本小說集,暗來明往說香港的美麗與抑鬱,是無力,但有心。今年四月一日,張婉雯推出新作《有心人》,後記裡她說:張國榮的如花凋落,或符合如今大眾對香港命運的想像。但事實是,香港,和香港人,並沒有死,依然生存。訪問這天,她說想把這本書,送給喜歡張國榮,但依然生存的人:「大家提起張國榮,總是惦記他的好,以及那個所謂美好的香港。問題是,我們還未死,就只能接受自己和這個城市,可能會一直差下去。繼續生存的人要找一個方法,像張國榮一樣,盡量靚地活下去,無論是外貌、品格,還是生活態度上。」 (閱讀更多)
第三十五屆香港書展將於周三(7月16日)在灣仔會展開幕,每年都是香港出版界的盛事,大量香港、大陸、台灣讀者都可能趁此機會購書、參與活動。但今年,中小型出版社較去年更難覓蹤跡,不但部分獨立出版商被拒參展,而幾家文學出版社如香港文學生活館、水煮魚文化出版、大頭菜文藝月刊等也不到書展擺攤。考慮讀者福祉,本文將羅列今年書展的重點文化活動,以及書展外的書商展銷及展覽,希望讀者主動出擊,成就我城更豐盛的文化圖景。 (閱讀更多)
洪廣冀為牛津非常短講套書《21世紀的環境課》撰寫總引言,認為書作以簡潔而深入的方式,探討環境的多面向議題,從自然生態到人類文明,揭示「環境」從背景概念演變為與生命緊密相連的「周遭」的歷史脈絡。不僅提供入門知識,書作更能啟發讀者反思環境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思考如何面對當代環境挑戰,珍惜與其相依的親密聯繫。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