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寧讀畢塞薩爾‧艾拉《野兔》,指出小說通過主解克拉克與寡言嚮導高納、年輕畫師卡洛斯的冒險,揭示印第安人「連續性」的概念——萬物間微妙聯繫的自然多樣性。陳慧寧認為,艾拉以「野兔」象徵領土與政治,挑戰將印第安人視為「野蠻」的傳統觀念,並與薩米恩托對大草原的描繪形成對比,突顯艾拉對細節與環境的關注。 (閱讀更多)
雨曦讀畢《辛波絲卡談寫作》,指出辛波絲卡在這本書以幽默犀利的筆鋒,戳破創作者的自我陶醉與抄襲迷霧,並以「脆弱的植物」或「餐廳菜單」等生動比喻,回應年輕作者的迷惘。從《辛》中可看到辛波絲卡對文學本質的深刻洞察,用幽默與智慧解構創作困境,強調天賦與耐心並重,並鼓勵創作者以謙遜和自我批判的態度,擁抱生活的真實面貌,創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閱讀更多)
王奕蘋讀畢《監獄中的哲學課:探索自由、羞愧與救贖的生命對話》,指出作者維斯特在英國監獄教授哲學的經歷為核心,交織個人創傷與受刑人的故事。維斯特在獄中向囚犯教授哲學,帶領他們探討自由、善惡與命運等議題,在一個受限環境中尋求心靈救贖的過程。書中亦提及社會對惡的定義與污名化,亦令王奕蘋與讀者不禁探問「裡面的人生」與「外面的我們」之間的聯繫,重新思考自由與善惡的界線。 (閱讀更多)
梁璇筠讀畢張婉雯的《有心人》,認為書中的 「有心人」相對日常狀態的「沒心人」,在城市壓力下滋生複雜欲望,既審視他人又壓抑自我,甚至不自覺讓「有心人」寄託著/實踐著自己的欲望。令梁璇筠不楚憶起昔日香港文藝及影視作中大多都有著活色生香的生命力,而現在只剩下看似一本正經、健康至上,強調安全,實則是把情慾貶低、壓抑,甚至到了自我欺騙的地步。 (閱讀更多)
台灣小說家兼建築師阮慶岳認為托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的《人本建築》是對現代建築提出深刻批判的宣言,書中尖銳指出當代建築師的角色轉變、現代建築的單調冷漠,以及建築淪為利潤導向商品的現狀,以挑戰百餘年來現代建築的走向與價值觀,提醒我們應更認真審視現今被神化的現代主義觀值觀,如何對城市、建築、人類文明造成傷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