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琹讀畢葛亮小說《靈隱》,認為葛亮以精湛的文筆,將香港「弒妻案」、SARS與疫情等真實「現象」融入故事當,更以三段鏡像構築小說結構,令整本小說宛如一封寫給疫後倖存者的深情「情書」。小說的故事精彩,甚有許多值得思考玩味再三的句子,一如既往地交織飲食文化、語言變革與人性幽微。 (閱讀更多)
陸裕欣近日重讀也斯小說《剪紙》後,認為小說透過主角喬和瑪瑤的故事,揭示香港人在中西文化交匯下的身份認同困境與回歸前的浮城焦慮。喬偏向西方,沉浸於《紐約客》與梵高裙子,卻無法擺脫不中不西的迷失;瑤執著傳統,剪紙刻畫虛幻的中國文化,卻與現代香港格格不入。兩人精神的不穩—喬與牆上紅鳥互動、瑤幻想的唐,均在魔幻現實主義的渲染下,折射出香港社會的多元與不安境況。 (閱讀更多)
陳盈棻觀畢文化評論人李照興新書《等到下一代》,認為李照興在書寫這本書的起手式頗具哲學家班雅明式博物誌的色彩,不但是個人的回憶錄,更試圖藉由文化研究途徑的視角,補充2019年前後以來台港學術界流行的一種論述策略,亦即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重大歷史事件如何塑造香港的共同體意識,透過歷史的縫隙串聯不同時期的香港日常消費文化片段,探究在地身分認同的前世今生。 (閱讀更多)
施勁超讀畢黃淑嫻的《中環人》短篇小說〈度身訂造〉感到相當驚艷,開首便以一隻過街老鼠獲警察放行的寓言開場。當讀者以為小說會以奇詭的片段展開故事時,黃淑嫻筆鋒一轉,隨即發現一切詭異之事乃為女主角張小薇的夢境。施勁超認為,其能營造出這種「死去又活來」的感覺,有賴於黃淑嫻的文字裡藏著電影運鏡的既視感。此外,小說從衣香鬢影到自我意識的覺醒,均是引領讀者對「中環價值」作出反思。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