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浴火的少女畫"

《浴火的少女畫像》:畫框內外的凝視

影評 | by 左筠 | 2020-10-07

疫情高峰過後,於康城影展獲得最佳劇本的《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仍在上映。在這部以女性為主題的電影中,左筠詳細分析包括「畫像」、「火」和「凝視」等影像符號及其象徵意義,並探討了十八世紀父權框架下女性所承受的社會規範和性別不對等關係。另一方面,導演Céline Sciamma和女主角Adèle Haenel本為戀人,卻在拍攝《慾火的少女畫像》之前和平分手。分開了的戀人,共同合作一部關於離別的愛情電影,彷彿一場儀式,為10年的感情留一個記錄。

《浴火的少女畫像》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1-22

凝視,是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的關鍵詞。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然而,只有非常專注地留意每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影評人魏時煜踏出戲院,立刻買票次日重溫;如也前後看過三遍,感嘆所有凝望化作記憶的回眸都成了詩;或許就如《虛詞》記者黃柏熹所言,觀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凝視」的行為,而這正是電影使人觸動的魔力所在。

《浴火的少女畫像》:每一個戀人,都在等待回眸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1-22

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不是那種依靠快速剪接、誇張情節吸引眼球的電影,不,其實很多出色的電影都不是。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得假想自己正在凝視一幅浮動的畫作,或是戀人那親愛的臉龐,非常專注地留意每一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

《浴火的少女畫像》:所有凝望化作記憶的回眸都成了詩

散文 | by 如也 | 2020-01-17

《浴火的少女畫像》,如也看了三遍。「當你注視畫中人,我又在注視著誰?」即便不是建立於畫與被畫的凝視,但凡是在某些境況下、來自某個人的注視,即便些許飄忽,如也覺得都是一樣,懷著某種好奇和慾望;只是,觀看者與被觀看者感受到的又會是甚麽?箇中深藏著怎樣的差異?

電影女書:《浴火的少女畫像》

影評 | by 魏時煜 | 2020-01-22

故事設定在比小說更久遠的十八世紀的法國西部,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卻似乎更加直面今天的性別困境。法國女導演Céline Sciamma的電影語言精準,風格卻是極簡主義。看懂了的人會覺得刻骨銘心,誤入的人會覺得導演處理太過簡單。的確,這部電影並非以往康城影展,甚至藝術院線常見的類型,然而,女人看得懂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