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翔讀畢《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認為作者Anna Haifisch透過幽默諷刺的筆觸,呈現藝術世界的荒謬、套路與殞地。《The Artist》中批評當代藝術被誤解為遠離現實、缺乏誠意與美感,實際上卻高度學術化且關注社會議題。從自以為獨特的創意幻滅,到藝術市場的殞酷真相,又揭示當代藝術繁榮背後,個別創作者的孤獨與焦慮。藝術家在巨大產業與個人夢想間的落差中掙扎,試圖以專業自勉,卻難以進入那個不存在的「藝術夢」。
德國圖書館近日意外發現莫扎特從未發表過的弦樂三重奏,作品編號為KV 648,長約12分鐘,由兩把小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演奏。研究人員推測這部作品創作於莫扎特10至13歲之間,並由其姐姐保留作為對弟弟的紀念。該作品已於週四在莫扎特的家鄉薩爾茨堡演出,將於今日在萊比錫歌劇院首演。國際莫扎特基金會負責人烏爾里希 · 萊辛格指出,這是莫扎特早期室內樂作品的貴重發現,顯示他在1769年之前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天賦。
在「獅子山」和「圓規」兩場風暴遠走以後,香港地終於迎來秋意。在這哀樂無名的季節,《虛詞》編輯部為你精選德國電影節(KINO/21)以及百老匯院線幾部異國電影,在大銀幕上一一飛越極權社會、科幻末世、異色派對,在密陽和微涼的晚秋倒抽一口「涼戲」,在笑與淚中洗滌心頭的鬱或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