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李安如年中出版《女工之死》一書,以「鬧鬼」現象揭示工業時代的空間記憶與性別政治。李安如指出漢人文化中未婚女性無法歸家的困境,以及家屬透過「裝金身」轉化逝者為神明的文化韌性,均反映出女工在父系結構下的次等地位與能動性。李安如表示,「鬧鬼」是一種隱喻,用來反映一種令人不安、遭到隱埋的歷史。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凜分析《白日之下》的兩個場景,指出報館的燈光在彩橋之家被揭發惡行後,與殘疾人變成無家者後產生強烈對比;而尾段一場大雨所隱含的意義,正是對曉琪作出關於公義的靈魂拷問,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曾以「臥底報導」深入美國低下階層,寫成著作《我在底層的生活》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日前因中風離世,享年81歲。擅於批判思考的她,筆觸辛辣而幽默,歷年著作的主題相當廣泛,遍及婦女權利與社會不公等議題,勇於為那些被忽視的群體發聲。
時任油尖旺區議員朱江瑋去年在辦事處舉行《幻愛》電影放映會,其間警方及食環署採取聯合行動,向在場 47 人發限聚令告票,包括導演周冠威。朱江瑋上周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全數參加者已獲撤控,已交罰款人士亦獲退還罰款。他批評部門上演「大龍鳳」但無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