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猶如生命的搖籃,每一方水土都低語著獨特的故事。置身香港這片土地,不論是城市演進的軌跡、四周萬象、維港的粼粼波光,還有山巒與摩天大樓相映的景致,皆在悄然塑造我們獨有的生活與思維。當我們俯身貼耳於這片土地的胸膛,能否聽見深埋地底的根鬚,如何催生出當代枝椏上斑斕的文化葉脈?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在黃竹坑Landmark South舉辦《一方水土》展覽,匯集7位香港藝術家,他們以各自的成長經歷及藝術觸覺,細膩呈現香港獨特的土壤與歷史如何影響他們藝術視野與創作實踐。 (閱讀更多)
音樂能夠觸動人心,但許多音樂創作者卻走上了自殺的絕路。英美最新研究揭示,音樂家職業自殺風險極高,情況令人擔憂。研究表示音樂家承受著巨大的職業及心理壓力,繼而引致他們使用藥物解精神問題,推高他們的自殺風險。因此,研究人員呼籲音樂公司應正視此現象,並呼籲採用「零自殺」(Zero - Suicide)政策,以減低音樂家自殺風險。 (閱讀更多)
梁明暉傳來「理論香港廣東話研討會2024」後記。研討會以「崩口人忌崩口碗」為主題,窺探知識與認知的多重關係,以及心態、意識形態及邏輯思考的複雜交錯 ,挑戰連接個人或群體的盲點及忌諱,在進行批判的過程對他人及自身的盲點也有所認知,務求在學術生產的過程中保持自覺,遠離有意或無意迴避「崩口」的意識形態,建立本土學術範式,以「香港作為方法」推動開放、多元的理論實踐,擺脫「中心—邊緣」的二元框架,重構文化研究的重心與日常性。 (閱讀更多)
說起香港,你會想起什麼?是港產片裡某些倒背如流的經典對白;是流行曲中某幾句刻骨銘心的歌詞;是小區裡某幢已被拆卸的老好建築;又抑或是曾跟老朋友上街遊行的某年某日?然而,在這些事物正陸續消逝的今天,上一代或許還有記憶作為憑弔,下一代卻可能連知道的機會都失落了。BONO(李照興)的新書《等到下一代:香港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史備忘1970S-2000S》告訴大家,記憶其實需要拷貝,「香港」原來更需要備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量避免在由主旋律書寫的歷史洪流中,在花果飄零的後離散時代裡,感到迷失與惶恐。 (閱讀更多)
擁53年歷史的新光戲院於昨晚(3日)迎來正式結業,使大批市民到訪並為其告別。新光戲院告別演出《小平你好》戲票,亦成為戲迷珍貴回憶。新光戲院自1972年開業以來一直是粵劇表演的殿堂,更是承載了半世紀香港文化記憶的象徵。然而,隨著2025年3月3日的最後一場演出落幕,這座擁有53年歷史的戲院正式熄燈,結束了它輝煌而充滿人情味的篇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