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不被出版社接受的集中營文學,就是與《夜》以及《安妮.法蘭克日記》並列為猶太大屠殺三大經典,意大利作家普里摩.李維(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與《夜》和《安妮.法蘭克日記》相比,《如果這是一個人》中譯本甚至姍姍來遲,然而它比羅塞特或維瑟爾的著名作品更早出版(1947年),當時意大利左翼作家帕韋澤(Cesare Pavese)和娜塔莉亞.金斯堡(Natalia Ginzburg)曾經建議作者延後出版這本書,但本書出版後,立即獲另一位左翼作家卡爾維諾為作者撰寫書介。 (閱讀更多)
《發射火箭》,重燃了當年讀《暗飛》的好些感覺,理性與感性上都得到無限支援,感覺上一點都不孤單。畢竟,我和樊兄共同關注的人和事特別多,讀他的文章,處處都起共鳴。 (閱讀更多)
馬尼尼為的筆尖將傷口掰開來不斷地戳。那被劃破的原生傷口愈張愈大。她用「離經叛道」的句子,說母親壞話、批評父親、怨恨母職、仇視孩子的爸、專事無意義的事情、表揚廢物……一筆筆畫壞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戳破世俗偽裝和平的假象。 (閱讀更多)
洞察、尖銳、好奇,難怪黃仁逵是懂得讀人的。他的文字有種「塑像」特質,只敷以淡淡幾筆,文字就在剎那間有了顏色、形狀、氣味、與表情。他寫的不是生活片斷,不是以小見大,而是結實地自成一體;篇幅很小,卻有厚實的內在。 (閱讀更多)
胡晴舫以散文為主要創作文體,又能否發揮慣用於小說創作的「冰山風格」 的特質?她創作散文時,又會為「冰山風格」創造出甚麼新特質?這種風格又是 否可以成「體」?本文之後會以胡晴舫的散文作品為例,逐一解答這三個問題, 期望可以給胡晴舫的作品綜合出至今或缺的整體風格論述。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