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新書分享會"

透過小說裂縫,看到美好世界的 B-Side ——張婉雯《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feat. 陳慧

報導 | by 黃潤宇 | 2025-07-08

香港作家張婉雯早前出版了《有心人》一書,張婉雯在宣傳新書,並與小說家陳慧對談。陳慧指出,《有心人》書寫極具真實感,能展現小人物的困局,並透過裂縫透出光線。她亦觀察到《有心人》一個特別之處,就在於將人物按在困局中,找不到出口。張婉雯坦言自己找不到出口,不過她亦盡量在作品裡,讓更為殘酷的現實結局延遲到來。張婉雯以張國榮為創作軸線,不僅致敬這位香港黃金時代的偶像,更探索繁華背後被忽略的壓抑與代價。從2013年的〈無需要太多〉到2024年的〈灰飛煙滅〉,她用文字記錄香港十年劇變,展現文學在動盪中的救贖力量。

「黐線」是否才是城市的常態?——張婉雯X永若晴《有心人》新書分享會

報導 | by 朱樂兒 | 2025-07-02

作家張婉雯出版《有心人》一書,她與作家永若晴在新書分享會上對談。張婉雯分享她取材並未刻意設計,大多源自於生活片段的聯想,可以是一個鬼故,亦能是一段陌生人的對話,如〈怪我過份美麗〉中以屋邨鬼故、屋邨缺乏私隱的特點及小孩視角創作而成。永若晴指出書中角色大多與社會邊緣族群有關,卻無任何的標籤字眼,張婉雯解釋每個人都是獨立而複雜的個體,「冇人係完全正常,都冇人係完全黐線」,過多的預設判斷只會削弱其特質,也限制讀者的想像空間。與過往以男性敍事為主的作品不同,《有心人》轉向女性視角為主軸,張婉雯坦言這些角色滿載她的影子,寫作成為她疏理情感、直面真我的途徑。相較於較主流、帶知識分子氣質的《微塵記》,《有心人》更顯小眾與「黐線」,宛如專輯中的B-Side,展現出張婉雯狂放不羈的一面。

我知道,我在場,我記得,我見證了一切:顧玉玲《一切都在此時此刻》新書分享會側記

專訪 | by 李小孟 | 2024-11-07

作家顧玉玲近日甫出版的新書《一切都在此時此刻》,記述多年前在工傷協會任職時,經歷勞安議題、工傷事件、性別族群與階層等不同面向的人與事。在新書分享會中,邀請到作家吳曉樂與談。吳曉樂分享關於承擔他人痛苦經驗的紛雜感受,她深有共鳴。顧玉玲說,很多痛苦其實是怎麼做都無法分擔的;但是分擔痛苦的意願,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光是這個感受即已足夠。顧玉玲大學畢業後加入任職的《自立晚報》工會並擔任祕書,後來到工傷協會任職,長期與工傷者緊密共事,她說,「回想起來,我在工傷協會9年多,其實哭的時候不多,經常看到的是力量、是想盡辦法。我們不一定是打贏才去打,我們經常是明知會輸,還非打不可。但是在那打的過程裡頭,人就長出力量來了。」工人的生命中憤怒與快樂並存,一方面他們經受不人道的壓榨以及許多工作帶來的後遺症,但另一方面給他們也為自己勞動而有尊嚴和感到驕傲。在書寫過程中,顧玉玲認為紀實與虛構相互滲透,成為了他者與自我的生命交織。記憶並不完全反映現實,但對她而言卻是生命之中的一部分。:「是他們滋養、挑戰了我的生命,交織在我的生命裡頭,我不是在寫他者的故事,是我的故事。對,這本《一切都在此時此刻》就是我要說的話。」

岑朗天x張歷君——「《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新書分享會——為什麼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悠 | 2023-05-04

朗天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當代理論家的哲學思想,而在這次的新書分享會中,朗天與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張歷君教授,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究竟何為理論,現今時代為何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分享他們對於「理論」二字的不同理解和想法。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