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by 陳慧寧 | 2024-04-29

自1953年成立的新亞研究所,一直以「誠明」心性之學,作為個體道德修行的目標,逐步邁向聖賢之路。陳慧寧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藏書與狀況,不但保留目錄咭片的檢索系統,亦構建了新亞先哲的研究風範,而藏書空間的維護與設置,同樣足見其負載的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最後陳慧寧想起圖書館作為社會的反映,電子閱讀逐步替代印刷圖書的閱讀,圖書館也開始了收藏的結構性調整,感慨紙質圖書終究會變為一種遺產。 (閱讀更多)

【無形・◯】太快還是太慢/蒼老或少不更事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24-04-24

「虛詞」、「無形」這兩個名字,定的時候當然是因為我喜歡「虛無」這個詞組。一如文學雜誌歷來以紙本為先,「無形」這名字是先有的,本來網站想叫「大象」,取《老子》「大象無形」之意;但發現當時中國已有個文化網媒叫「大象」,避諱之而有「虛詞」。也有人說過以「無」為名意頭不好,我沒有理會。如今《無形》紙本要結束,想起前事,微微一笑。 (閱讀更多)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30

有形之物皆有時限,不論是感情、記憶,或是生命。喜愛文字的人,大概都會有種期盼,渴望將自己短如朝露的一生,化作可以流傳千秋的字句,讓一瞬成為永恆。而《無形》之所以名為「無形」,亦是希望以文字描繪各種抽象、不可見的「無形」之事物、關係與概念。不過在現實中,《無形》畢竟是本具有實相,可以拿上手翻閱的文學月刊,自然也有它的限期。 (閱讀更多)

【無形・◯】圓盡也是圓

散文 | by 曾繼賢 | 2024-04-22

關於「圓」,編輯曾繼賢想起〈生命之花〉的一句「圓盡也是圓」,然後嘗試尋找圓形的起點,沿著那些緣起順延下去,點與點之間的聯繫讓他看見了更多自己和香港文學的可能性。他說《無形》是一片園地,校稿散落於工作檯的四周,又像撒了一盤種子,而《無形》完了,失去確實觸摸得到的形態,園地卻未圓。 (閱讀更多)

【無形・◯】Bez końca

散文 | by 陳芷盈 | 2024-04-17

無法再說下去,可以有很多原因。阿萊夫(Aleph)是希伯來語第一個字母,神秘哲學家認為,它的意思是「要學會說真話」。博爾赫斯借用到小說裡,將阿萊夫變成「從各種角度看到的、全世界各個地方所在的一點」,這個直徑約兩三公分的小圓球裡,每件事物都伴隨另一事物,無盡延伸。我們如何才能以貧乏的詞彙,去把握、傳達阿萊夫,言說不可言說之物?博爾赫斯又寫過,一本頁碼混亂、看過一頁後便會消失,以新一頁取而代之的沙之書。事情總如沙流失,如同遺忘才是記憶的主宰。那麼所謂寫作,是否在不斷的折損與消逝中,嘗試逼近,把當下的一點確定下來,留下可供記認的輪廓? (閱讀更多)

【無形・◯】無形易碎

散文 | by 李卓謙 | 2024-04-16

見證著《無形》創刊的李卓謙說起《無形》的尺吋和紙質,第一期有著連logo都幾不可見的銀白色封面,以及薄到透光的雜誌紙,與易碎品無異,由此念及因《無形》而遇上的人們。在愈是虛擬的年代,他愈相信實體,又或不久會有新的文學雜誌出現——野草總是燒不盡,野草總是充滿生命力,而又脆弱。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空心圓

小說 | by 石啟峰 | 2025-04-25

破皮

散文 | by 令菱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