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璋在新作《無聊、空虛、絕望⋯⋯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也談到何謂絕望,他先指出齊克果的說法,認為絕望感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表現,進而以哲學的方式處理絕望的問題。他認為絕望從分析上可分成兩個類型:較普遍的沒有可能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possibility),及沒有必然性的絕望(Despair of being without necessity),後者別具哲學性,又可分成三種型態。最後,他以愛情為例,有時我們容受苦難的理由,是我們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另一半(another half)存在,只要找到,生命就有意義。但陶國璋提醒我們,這種想法存在危機。 (閱讀更多)
上周離世的法國殿堂級影星阿倫狄龍(Alain Delon),已在他法國杜希的莊園內落葬,約百名影迷在莊園大門外送別。陳廣隆想起2005年的「英雄式浪漫: 回顧阿倫狄龍」節目,正好有收藏當時的特刊,便重讀邁克論其美貌的文字。阿倫狄龍的作品超過80部,要完整地勾勒他的電影生涯絕非易事,當年回顧展便選映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中不少由名牌導演執導,包括安東尼奧尼、梅維爾、維斯康堤、約翰路斯等等,而這些演導的作品,亦正好拼湊出最優秀的法國電影。 (閱讀更多)
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開創了日本戰後漫畫新文法。以誇張一點的說法來說,如果沒有手塚治虫,也許就沒有今天我們看得熟悉的日本漫畫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衣雲,為《「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作推薦序,指出手塚治虫對日本漫畫文法結構的開創性:他是戰後首個將電影蒙太奇的技巧系統性地用進漫畫中,如各種鏡頭的混剪、對表情的重視,以及大量無文字畫面的運用,同時延續戰前漫畫以來狀聲字的使用,將聲音帶入漫畫中。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