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忤尚 | 2021-10-13

在新書《迴路:亞洲獨立音樂文化地圖》中,資深獨立音樂人黃津珏紀錄了其樂隊remiso的一次巡演之旅,具體呈現了「contestations」(爭議)如何在這片土壤上肆意怒放。一如阿珏對本地獨立音樂場景的態度,誠實才是最大本領,閱讀《迴路》,讓我們看到被邊緣者的弱小和強大。 (閱讀更多)

【港史Backspace.2】觀塘工廈書店歎「Last Minute 香城史」,發一場五四的未竟之夢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鍵盤上的空白鍵,除了留白,亦有檢字、選字的功能。 歷史研究專頁「 Last Minute 香城史 」最近從鍵盤一躍到紙上,出版《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為被遺忘的港史補白。他們早前在觀塘工廈書店 #夕拾x閒社 舉辦分享會,共看官研讀五四新思潮的啟示,再思前人種下的香港藍圖。 (閱讀更多)

【港史Backspace.1】旺角唐樓歎「港識多史」,記一段教科書不會教的性別史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歷史研究專頁「港識多史」最近出版《教科書不會教的 36 個香港歷史人物》,舉辦新書分享會,慢讀歷史課本遺忘的一段段女性與性別史,就像在唐四樓吃一份西多士,奶油配糖膠糖份滿爆:她愈叫你不要食,你就愈想入非非。 (閱讀更多)

【無形・共赴青山】Nothing more to say, No more ace to play——專訪蘇苑姍

專訪 | by 劉平 | 2021-10-06

蘇苑姍在《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裡所寫的,不只血淚與病榻,她最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其實是公義。關於醫療的公義,關於另一個人死亡背後的公義,以及真相。即使在時代面前人變得如何渺小,但公義始終是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最珍貴的價值,問蘇苑姍下一步會點走,她的方向很清晰,只是沒有任何具體的事可以做到。「你問我下一步會點走,就係盡力,所有事都盡力,做自己做到嘅事,食飯、飲水、食藥、打針、落藥,醫唔醫到、藥有冇用嗰啲,真係唔太重要。」 (閱讀更多)

李琴峰芥川賞演說震撼文壇 楊佳嫻:「語言往往是最鮮明的界線」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憑《彼岸花盛開之島》成為首位榮獲「芥川賞」的台灣籍作家,李琴峰在八月底舉行的頒獎典禮,發表題為〈賴以生存的奇蹟〉的演說,震撼不少文壇中人的心靈,作家楊佳嫻接受「虛詞編輯部」的文字訪問時,分享了她對李琴峰頒獎演說的想法,以及對其芥川賞新作的期待心情。 (閱讀更多)

數碼時代的光影舞蹈——梅田宏明《密不可分》:「我追求的,是結合舞蹈與自然界」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1-10-27

疫情肆虐多時,大大改變各地藝團的表演生態。身兼舞台美學家、作曲、編舞及舞者的日本跨界藝術家梅田宏明,潛心設計專屬數碼時代和線上觀眾的作品,以其作品《密不可分》呈現舞蹈結合新科技的另類可能,透過「西九文化區」的網頁平台,觀眾亦可欣賞限時播放的線上演出。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

詩三首:〈石身〉、〈春天〉、〈無題〉

詩歌 | by 王兆基, 黎喜, 潘國亨 | 2025-06-28

唐格朗(Tangerang)女子

小說 | by 悇愉 |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