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馴化"

【馴化事件】舊香港人

散文 | by 韓麗珠 | 2024-10-10

作家韓麗珠昨日(8日)發文回應「馴化」爭議,她認為理解和馴化都是漫長的過程,作為舊香港人,她認為香港人即使不認同他人的言論,也會尊重其表達自由。但爭議帶來的討論碰撞,令她發現這幾年來的創傷其實比想像中的大,我們失去了一種無視他人評價的內在力量,在眾多聲音裡,必定有偏見、誤解、了解不足,或不想了解的,而這些都是理解過程的一部份。今非昔比,她認為身在反抗和馴化的現實之中,只可以在小說裡描繪當中無數複雜的刻度,但她始終會回答「我鍾意香港」,即使她害怕街上氣氛沉重,人們彼此遷怒和壓迫的香港。因為只有在香港,她才能專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同時儲存內在的力量。

【馴化事件】沐羽、梁莉姿回應「被馴化」爭議: 寫字的人無法被馴服 作品作為面向凝視的答案

報導 | by 沐羽, 梁莉姿 | 2024-10-10

《文訊》「被馴化了」一語從評審對沐羽與梁莉姿兩位香港寫作者的感嘆而生,兩位寫作者於事件發酵以後各自作出回應。 沐羽言,在頒獎以前,《文訊》舉辦了一場閉門對談,由三位八○後作家來與我們這些九○後切磋交流。其中一條問題是:「文學在一種政治高度關切或互為表裡(或拒絕互為表裡)的狀態,存有何種功用?此外,這樣的功用是否會被輕易收編?」雖然「收編」與「馴化」的強度不一樣,但兩者意涵接近。沐羽認為,香港人應該是最難被馴化的人群了。文學所強調的又是一種批判精神,它是自願不被馴化的藝術。從中沐羽提到傅柯講述基督教發展了一種牧領的治理方法,透過大規模的馴化過程,每個人都要被治理然後被拯救。對沐羽而言,他認為文學就是去表達一種自主權,此前提下寫字的人是無法被馴服的,唯有文學可以馴化他,而他亦始終在嘗試馴化文學。 梁莉姿回應指,剛來台灣的第一年身邊話語都在告訴她香港多麼可憐悲情,當中亦有許多對香港鞏固印象而帶來的誤解,但她認為這不止於理解與否,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她要問的是,要怎樣面對不同意的凝視?她寫一本書去描述凝視與被凝視之難,想描摹更凹凸的輪廓與不客氣地挑釁。但字一旦寫出,就必然被納入、捲進浪潮,落入凝視之中,話語(被)成為對立。面對這樣的處境,對她而言,作品就是她的答案,是她面向凝視的答案。

【馴化事件】馴化沒那麼容易,二元對立的定見應被文學破除

時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鄧小樺撰文回應《文訊》「被馴化了」一事爭議,認為「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漠視、抹平的香港人,算是「冒犯」而非「侮辱」。同時整個評選讓香港90後作者得獎乃是善意,冒犯並非有心,而是出於誤會。誤會產生於結構主義中的對比結構,用意是為了彰顯留臺發展又表現突出的兩位90後香港青年作家十分珍貴,然而對比的的另一端常會受簡化與壓抑,因而產生不滿。但鄧小樺傾向相信,儘管二元對立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普遍思維結構,但文學的修辭結構產生二元對立,但文學也能非常銳利地破除二元對立,關鍵的信念是,相信群眾含有不可化約的可能性。 回到事件本身,這篇評審紀錄是側記,不易追究文責且追來亦無益,更感動於香港青年作家能有大氣魄,試圖讓自己文學作品有超越政治力量的獨立價值,不屑於借用政治的作用及反作用力,並以此與香港的朋友們共勉。而《文訊》能夠辦這樣專注於青年作者的特輯,又特別注意到香港在台青年作者,是美意亦是好事,到底瑕不掩瑜。《文訊》對此事亦反應迅速,處理恰當。事件以外,情緒過去之後還是文學界互相的愛護。在台的香港文藝人時常可感受到台灣文化界的厚意。認為在臺的香港作家很好,不必用留港的人反襯,也可以用正襯。

【馴化事件】香港青年「被馴化了」?香港作者群起反駁 《文訊》雜誌致歉並將修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0

台灣文學雜誌《文訊》早前舉辦〈MZ第一宇宙速度〉,觀察1990年後出生的作家群體,並嘗試整理他們在華文創作領域的發展動態。評選紀錄中提到「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引起爭議。不少回應指出「被馴化了」一詞過於論斷,不止不符合香港寫作者的寫作情狀,更抹殺了他們在艱難困境下堅持寫作的努力和尊嚴。《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迅速道歉,並指出將在2024年11月號的《文訊》作出更正。寄語兩地青年作家不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繼續持筆創作。在《文訊》致歉並承諾跟進事件後,香港寫作者洛楓與池荒懸隨即刪除對貼文的相關回應,表示期待透過是次爭議,加強台灣與香港兩地的文學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