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花椒之味"

《花椒之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麥曦茵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烈日當空》時只有23歲,那時她拿著200萬港元經費,並要在24日內把電影拍完。事隔10年,由麥曦茵執導及編劇的中港台電影《花椒之味》(Fagara),台前幕後陣容鼎盛,然而探討的命題,卻從未離開《烈日當空》,說的是自我發現、自我療癒的過程。《花椒之味》小輯包括劉建均與高琳達的精彩影評,同是以《海街日記》作比對,前者麻辣、後者芬香,也有虛詞記者黃柏熹的麥曦茵專訪,揭開了電影對導演的特殊意義。

專訪麥曦茵:成年人缺席了,電影是自我療癒與成長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19-10-18

香港電影導演麥曦茵的新作《花椒之味》,就是一部面對家庭創傷的電影。「我跟我的學生去看這部電影,他們看完都哭得停不下來。」麥曦茵說。流淚是因為心裡受傷,《花椒之味》的角色都走過一段家庭關係的療癒過程,不禁想問,現實中也有療癒的可能嗎?

《花椒之味》:主流華語片的倫理問題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0-04

《花》片的設定令角色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於是觀眾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們。不少華語片也存在這個問題,我也可以拿近年港產片作例——《翠絲》(“Tracey”,李駿碩導演,2018)中的政治宣言、《淪落人》(“Still Human”,陳小娟導演,2018)毫無逾距的主僕情深。外國的月亮不是特別圓,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作品,但《海》片的人性缺陷、《人魚沉睡之家》(“The House Where the Mermaid Sleeps”,堤幸彥導演,2018)中的道德爭議(雖然結局太爛),在主流華語片始終太罕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