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作者近日群起討論稿費問題,彭依仁撰文說明自己看法,談到作者與編輯其實是種共生的關係,並舉歷史為例,闡述寫作如何體現金融資本主義的本質,現代作者的定義則是由「群眾」的出現而被形塑的。 (閱讀更多)
稿費海鮮價是行內現實,面對比較惡的成名作者,多給一點讓他滿意很平常——但我總是做不到,因為我給你多了,其實就要減少另一些人的稿費或刊出機會。而且犧牲的往往是文化資本不多的弱勢新人。這就是把要求給自己加稿費說成為群體爭取的英雄主義,背後的殘忍現實。如果給自己抬價是為了群體謀福利,那就該等到稿費整體改善比如每個人都$0.5一字,才答應寫;但我見許多人只要自己加了稿費就接受了,會犧牲什麼,他們其實是不理的。 (閱讀更多)
「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李怡不時在報章、講座引用馬爾羅的名言,回顧自己思想、政治、陣營的轉變,在他生後仍然承受前期背景而來的罵名。陳雅明憶述在港大唸書前後,與李怡的數面之緣。仍記得他白髮翩翩,踽踽獨行,不必拐杖,沒有助手,穿著卡其色的西裝外套,總是我行我素,如武俠小說大隱隱於市的高人,像文藝電影的作家瀟灑自若。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