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又來了,鄭天儀卻形容,每年書展,都會想起「活」在書堆中,也「活」在書堆下的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羅志華的「二樓書店」精神,猶如其書店之英文名字Evergreen,意義深遠。「開書店」是不少人美好的夢想。但開過書店的人,大抵會告訴你夢想與情懷可不能替你交租。開書店很易,有錢有蠻勁就行;但經營好一間書店,是心力交瘁的事情,守業難過創業,尤其是在消費模式劇變的年代。 (閱讀更多)
陳智德憶述,去年底執拾家中的藏書、雜物和學校研究室的書本、資料、文件,終於整理成一百一十箱書,寄到台北。搬運工人花一個上午搬走他積聚數十年的藏書,移到一個倉庫。一百一十箱書待命顛渡,像無聲的戰友相隨。 (閱讀更多)
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文學看得開(作家篇)》請來六位本地作家、大學講師、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古今中外,超過三十位文學大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內容深入且多元,意在給更多讀者帶來知識、啟發與感通,打開更多的眼界。鄧小樺在本書前言分享成書過程,那些曾經灑過的心血,一切都不會是了無痕跡。 (閱讀更多)
小克在專欄續與讀者分享填詞心得,一份詞的好與壞,涉及太多因素,也很難定下客觀標準先決條件,但先決是對該種語言無條件的熱愛,慢慢從日常談話中領略每個音韻每個音調的特性,再配合內容或主題去適當運用,最後歌有歌命,即使上不了金榜淪為滄海遺珠對不起歌手,也起碼對得住語言本身。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