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by 曾繁裕 | 2022-03-20

曾繁裕這篇小小說,將不同經典畫話故事串連,講述女兒與父親愈漸破損的關係。在女兒的理想中,父親可以寬恕她接二連三的放任,而在父親的理想中,女兒可以給他養老的承諾,然而這一切都被那些不能藉問答澄清的誤解,堵住了他們之間的溝通。 (閱讀更多)

【無形・殺出個效應】骨牌效應

散文 | by 梁栢堅 | 2022-03-22

「骨牌, 鬼佬叫Dominoes,華夏文化產物就係天九。」梁栢堅疫情期間,得到高人指點,學識這一過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暨賭術,為沉悶的中年人生找到一個燈塔。當然,「骨牌效應」又是另一概念,失戀搞到全城大亂,香港割讓給英國,其實都是某種骨牌效應。 (閱讀更多)

【教育侏羅紀】在網絡的另一端,你還好嗎?——寫給與我網上補習的學生

專欄 | by 吳詠彤 | 2022-03-15

疫情時代裡,師生關係也變得有點耐人尋味,如吳詠彤所說,打從第一課開始,「你我」總是網上相見,甚至也不算是相見,因為上網課的時候,對方總關了鏡頭,並未真正「見」到你。我只能看著一片黑色的視像畫面,聽著你那邊無端傳出一些打字聲,也不知道你還開了些什麼視窗,在打什麼,忙什麼,納悶什麼。「你我」的溝通,竟只能靠著這虛無縹緲、狀態不穩的網絡連線。 (閱讀更多)

在美國寫作的「邊緣人」——哈金

散文 | by 楓柴 | 2022-03-14

每位到外國的創作人,在當地都是「邊緣人」,哈金認為「邊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別人把你從主流邊緣化,二是指自己無法融入或不願融入主流,而主流中心則是指當地傳統和保守的文化。作為一個當地的外來者,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甚至抵觸。所寫出的作品也難以讓當地讀者引起共鳴,從而創作人的道路也變得崎嶇。 (閱讀更多)

Last Girl I Loved

散文 | by 鄭展熙 | 2022-03-13

「男又好女又好啦,我淨係知道我鍾意你。」鄭展熙參照電影《喜歡妳是妳》改編成短篇小說〈Last Girl I Loved〉,亦同時以電影為線索,從《金枝玉葉》、《阿飛正傳》等經典作品,重寫當代人對愛情和性別認同的各種掙扎。 (閱讀更多)

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以「他人」視角,審視成長的烏東城市

其他 | by 彭礪青 | 2022-03-10

彭礪青找來烏克蘭詩人謝爾蓋・扎丹作譯介,透過他簡單直接的文字,感受當下烏克蘭人流離失所的情景。扎丹的詩都是些典型的東歐詩歌,以超現實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現充滿鄉土氣息的尋常事物,同時也夾雜著民族之痛。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蟻群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5-20

陰天 或有雨

小說 | by 楊在 | 2025-05-16

《行走的姿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6

奶奶的梔子花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5-14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