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三首。黎喜傳來散文詩〈有馬〉,以馬的奔跑搭建出一個穿梭往返不同時空的舞台,然而奔跑本身既無答案又無得失,彷彿奔跑便只是為了奔跑無需多想;王兆基的〈唐樓的竊聽術:走音集〉,為記「第六屆齊人詩歌X藝術節」與其他藝術家交流藝術的當下,以自動書寫的方式寫下對不同藝術表演的想像;徐竟勛則傳來〈高雄寫真〉一詩,以一些高雄與香港相似的地名作為聯想的起點,在港的往事不由與在高雄漫遊的當下產生連繫,二者並置的同時亦淡淡地浮現出鄉愁的味道。
蕭宇翔用書中故事等長的時間閱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的作品《水果賊》,他指出書中由虛構與現實相互投射與消融。敘事者「我」的消失使水果賊作為真實人物的漫遊行旅投入到「故事般的世界」中。人物創造自己的故事,實踐一更大結構,去替代或補償現實人生。 水果賊在旅程中自我探索,拒絕特定命運,安於不確定性之中。隨機的細節與片段連結了更深層的主題意義免除了一部小說需不斷往前的敘事焦慮。邀請讀者無法「分類」為鋪陳、高潮、洗滌這樣的傳統結構,欣賞平凡中的深刻,質疑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作品不斷迴旋於空檔時光,打破線性因果,強調當下的重要性。水果賊在荒野中的旅程與卡繆的《薛西弗斯的神話》形成對話。漢德克的寫作將小說轉化為人生的冒險,無關輸贏,處處豁然。 讀者在細節中感受誠摯,忽略虛構與非虛構的界限,因虛構而對現實產生鄉愁與眷戀。這一刻,讀者真正成為理想讀者,體驗到生命的深刻與豐富。非如此不可。
香港詩人池荒懸早前推出新詩集《閒物廢歌》,輯錄2016至2023年間沉澱所得的選詩,關於鄉愁、命運、閒物、家族、塔羅、音樂等。在新書講座中,由評論人鄭政恆與池荒懸對談,由填詞人雷暐樂主持,談及《閒物廢歌》的去留母題和過往詩集裡不容忽視的主題——與父輩的牽連。除此之外,池荒懸也分享出版第二本詩集後,開始思考「本土詩」的核心,也嘗試向廣東話的音樂性探問,於是他參與不同計劃、接觸不同藝術媒介,成為創作養份,轉化成觸及面廣闊的《閒物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