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講座記錄"

【台北國際書展2024】不夠叛逆,怎可優雅——黃念欣x楊佳嫻x顏納「特殊趣味:女學者寫書評」講座記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4-05-21

在二月台北書展的「特殊趣味:女學者寫書評」講座中,學者黃念欣和楊佳嫻對談女性在學院的處境,也討論了寫書評文章的難處與好惡。黃念欣先憶述對台灣女作家/女學者的印象,是來自小思(盧瑋鑾)老師多年前來台灣開研討會的見聞,林文月也正好在場:「(那些作家學者)十分優雅,翡翠、珍珠首飾非常漂亮,小思老師就說在台下看得非常羨慕。」楊佳嫻則提出不一樣的觀點,她認為或許在場的學者作家們,都有較優渥的家境,反而是例外的情況,台灣對中文系女生的普遍印象卻是這樣的:穿長裙、留直長髮 、外表蒼白、以及會彈奏琵琶。

在擠迫之城擁抱情緒病患者——曾繁光 X 黃怡 X 曾卓然「都市病.病都市」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25

黃怡繼而分享了四篇短篇小說,當中有三篇都收錄在《擠》裡。第一篇〈哭泣的女人〉啟發自畢卡索的名畫 ‘Weeping Woman’,講述一名OL隱瞞抑鬱病歷,以失戀掩飾情緒崩潰的故事。黃怡指,哭泣只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才被允許,否則會阻礙日常,帶來社交困擾,偏偏抑鬱引發的哭泣無可避免,為免被公司作個別看待甚或解僱,女主角選擇謊稱失戀。「主角深信大多數人都能理解分手是怎樣一回事,對失戀的人抱有必然的憐憫和同情,故哭泣是被容許的。然而,抑鬱是一種長期疾病,主角擔心旁人終有日會覺得她已哭夠,故她再度陷入掙扎,思考是否需要再假裝與新男友分手,甚至抄襲愛情小說的劇情,好讓同事不會追根究底,懷疑她有情緒病。」黃怡補充,這些情節看似荒謬,卻全都源於身邊人的真實分享、在社會中面對的不安與憂慮,黃怡的創作常以這些困擾為起點,書寫人物面對的困境。

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峙 ——許廸鏘 X 張詠梅「筆落言詮:侶倫《向水屋筆語》注釋的意義和價值」講座記錄

報導 | by 林穎茵 | 2023-09-09

在《向水屋筆語》中能看見作品與時代的關係,也能看見作者情感的變化與矛盾。張詠梅提到:「侶倫自身喜歡感傷頹美的東西,又認為自己的創作很嚴肅等,但侶倫整體的文風是很真誠、樸素、溫和的色彩。」許廸鏘對侶倫的戰時日記更是感受深刻:「就算在戰亂途中仍創作不斷,四周寄稿追求發表。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環境混亂、砲火連天,出版社竟然也能將稿費寄到侶倫的手中。」他更笑言:「慚愧自己編了幾十年雜誌連一個仙都沒有給作者。」

尋根究柢,種菜無國界?香港文學季《親蔬遠近—本地菜與異地菜》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今年度香港文學季帶領我們游走於城市和阡陌之間,親近蔬菜,親近香港農業,親近吾土。 拾起鋤頭深耕細作的農務達人 #周思中、與孩子歸園田居的詩人洪曉嫻,以及穿梭街市的煮飯婆、文字編輯饒雙宜,12月4日在一拳書館舉行《親蔬遠近》講座,深究本地菜及異地菜的源流命脈。

五十年代的文學造象 :樊善標、陳智德講座記錄

報導 | by 黃敏 | 2021-10-27

《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的《新詩卷一》、《新詩卷二》、《歌詞卷》和《粵劇卷》已出版,兩位編者樊善標和陳智德早前在香港書展以「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造像」為題,鈎沉史料分享昔日香港的文學風貌。到底五十六年代的時空塑造出怎樣的香港文學面貌?又是怎樣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