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地理系洪廣冀與生態作家黃瀚嶢,以《人類世的億萬塵埃》為題,從微小的「灰塵」出發,對談「人類世」與「超物件」等宏大概念。講座中,他們指出全球環境議題背後隱藏的資源分配不均與歷史責任。從倫敦煤煙到台灣的礦坑與空污,塵埃串聯起跨時空的環境史,也顯影出地景記憶與身體經驗。黃瀚嶢藉由台東揚塵、茶房結晶到媽祖神像的例子,說明塵埃亦是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法國哲學家暨科學人類學家拉圖的近作《著陸何處》,主要針對特朗普退出氣候體制的決定,抨擊這種不負責任、只顧躲在牆內幻想自己偉大起來的態度,彭礪青這篇書評認為,比起各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針鋒相對,拉圖希望人類打開腦袋的窗口,終止批判。
另一部不被出版社接受的集中營文學,就是與《夜》以及《安妮.法蘭克日記》並列為猶太大屠殺三大經典,意大利作家普里摩.李維(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與《夜》和《安妮.法蘭克日記》相比,《如果這是一個人》中譯本甚至姍姍來遲,然而它比羅塞特或維瑟爾的著名作品更早出版(1947年),當時意大利左翼作家帕韋澤(Cesare Pavese)和娜塔莉亞.金斯堡(Natalia Ginzburg)曾經建議作者延後出版這本書,但本書出版後,立即獲另一位左翼作家卡爾維諾為作者撰寫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