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應、羊群效應、馬太效應、蝴蝶效應……網上一搜,諸種效應撲面來,但黃志華要說的「節點斷開效應」,卻是於研究粵語歌協音理論時,把某種協音現象作此命名。所謂「節點斷開」,是由於受詞句句讀或者音樂節拍的影響,使一個詞句或樂句內部某個節點有斷開的感覺,當有這種斷開的感覺,就彷彿斷成兩個小句,更因為句與句之間不存在節點,故此那個斷開的節點也像是變得不存在。 (閱讀更多)
談論「黑天鵝效應」,最常回溯以前歐洲人看待天鵝的觀念,黃戈則以史事作為參照。歷史最經典的比喻就是「鏡子」,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治亂興衰背後的理路。對鏡照天鵝,既在鏡中又不在鏡中。 (閱讀更多)
機關槍掃射人群的影像,一位不到十歲的小男孩在流浪,穿一身棉襖右手提著塑料袋,從烏克蘭走到波蘭,醫院、核電廠、民居相繼受到空襲。烏克蘭至今仍然陷入戰火之中,但葉秋弦形容,在某些人眼中,烏克蘭沒有戰爭。他們只是想知道盧布的匯率是多少,想留著以後到俄羅斯去旅行⋯⋯ (閱讀更多)
「骨牌, 鬼佬叫Dominoes,華夏文化產物就係天九。」梁栢堅疫情期間,得到高人指點,學識這一過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暨賭術,為沉悶的中年人生找到一個燈塔。當然,「骨牌效應」又是另一概念,失戀搞到全城大亂,香港割讓給英國,其實都是某種骨牌效應。 (閱讀更多)
每位到外國的創作人,在當地都是「邊緣人」,哈金認為「邊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別人把你從主流邊緣化,二是指自己無法融入或不願融入主流,而主流中心則是指當地傳統和保守的文化。作為一個當地的外來者,難免會有文化差異,甚至抵觸。所寫出的作品也難以讓當地讀者引起共鳴,從而創作人的道路也變得崎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