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工作"

羽翼漸豐,回看那場躁動的酷兒成人禮——訪黎哲舜首作《有毛有翼》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04-02

近來談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希臘為東正教國家首例,泰國為東南亞首例,反觀香港同志的奮鬥歷程依然艱巨,在房屋政策上苦苦拉据。早前「後話文字工作室」,為年青同志黎哲舜出版首部作品《有毛有翼》,當中並非議題式的大敘述,而是傾向自我揭露的私小說。在這訪談中,黎哲舜述說同志困境的同時,也說起被躁鬱症所籠罩的過去,並由此寄語自己要溫柔地寫作,溫柔地生活。

【無形・過敏鳥】漫說素心人── 誌記先行者及遠去的韶光

散文 | by 辛其氏 | 2024-01-16

12月18日早上,如常吃早餐,如常看電視新聞,如常打開手機,一個素葉群組訊息「西西走了」跳入眼簾,我捧著手機在廳廚之間踱步,重看幾遍何福仁(阿仁)傳來的訊息,得知西西入院三天,初時穩定,後因心臟衰竭病逝,去時安詳。同日上午,老友楚真與梁滇瑛(阿滇)通電話,了解西西大致情況,知道她留院期間,可能不慣醫院食物,吃得很少。阿滇分兩天帶去方便病人吞嚥的軟餐,梁家私房菜果然合口味,西西吃得一點不剩。滿腦子奇思妙想的她,忽爾「神奇女俠」(阿仁語)上身,撇下親人朋友,乘「飛氈」遨遊另一個世界,對她出發前吃得飽飽,失落中感到寬慰。

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報導 | by 黃珍盈、劉坤濤 | 2024-01-04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去年6月一眾紀錄片工作者出席討論會,深入論述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以上由黃珍盈和劉坤濤紀錄及整理,收錄於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一書。有見紀錄片的議題未有更多後續討論,刊登此文不求爭議,只求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望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盛夏餘燼》:工作與謎團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3-11-08

德國導演基斯頓.柏索(Christian Petzold)的《盛夏餘燼》是其「元素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圍繞年輕作家里昂(湯瑪士舒伯特 Thomas Schubert 飾)與友人往波羅的海小屋避暑,在創作與逼在眉睫的森林大火之間,與同住女子娜迪亞(寶娜比爾 Paula Beer 飾)相遇,並渡過畢生難忘的一個夏天。電影從里昂的視點出發,從他作為新晉創作者的高傲,觀照封閉在自己世界的里昂與身邊友人的矛盾,引發不少幽默笑點,與柏索前作的氣氛頗有分別。

【教育侏羅紀】文字工作絮語

教育侏羅紀 | by 梁耀霖 | 2023-07-18

我知道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終歸會在新學年開始前化成一欄「2022-2023」,靜待有心人打開。九月自是新開始,有新的活動,新的物事,新的想像。習慣既成,代表新的文字會繼續進駐。我相信,有了過去的基礎,往後的記憶,會更有溫度。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二)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即將出版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分成兩篇文章刊載內容,此文承接〈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上篇,讓讀者先睹為快。

【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日子(一)

其他 | by 周蜜蜜 | 2023-03-30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的新書《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記述了她於八十年代曾進入亞視任編劇,旁觀香港電視黃金歲月的人情百態與工作情況,也旁觀許多名人巨星的真實面貌;同時間其家翁、著名左派文化人羅孚由統戰領袖一變被指為間諜而遭拘禁,再加之周蜜蜜本身懷上第二胎,是一段驚險跌宕的日子,《虛詞》將分兩篇文章刊載內容,讓讀者先睹為快。

故鄉或異地,變幻裡安心定志 訪《案內人Hongkongshima》胡境陽、李穎蕾

專訪 | by 馮曉彤 | 2022-07-24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最新製作《案內人Hongkongshima》,即將於牛棚劇場上演,導演胡境陽與李穎蕾其中一個想探討的問題,是一道手機屏幕,會阻隔觀者與被觀者,抑或可把兩個各異的人連繫?在地圖上來來回回,反覆對比香港與日本之間,港人在何處生活,才可感到舒適與熟悉?

訪《羅密歐與茱麗葉》鄧灝威、董朗生、鄧天心、林堅信——不要被莎士比亞的文字框死自己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16

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曾多次被改編,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是次呈獻「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來自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 Ingenu提供內容,再由本地團隊排練搬演,以玩味十足的輕鬆方式,與觀眾講述這個故事,參與此劇的團隊分享他們翻譯文本以及綵排點滴,並將如何以新穎方式重新演繹經典莎劇。

《鐵行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鐵行里》以導演陳炳釗的家族故事為靈感,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雖然劇場演出告一段落,但緊接的《潛行者地圖》活動,將與觀眾從鐵行里出發,一起潛行,不妨趁此重溫創作團隊的訪問、雄仔叔叔看過綵排而寫的隨筆,以及馮曉彤的劇評,再踏上穿越潛行的旅程。

在記憶亂碼中潛行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鐵行里》談空間的三層意義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2-06-04

以陳炳釗獨白開場,《鐵行里》早已預告這是圍繞個人的劇作,飽含私密的情緒,同時對於空間的解讀亦很有層次,除了提及人民與空間的關係,劇作亦聚焦於極權如何利用空間,壓迫人民,我們如何以保存記憶,以及肯定自己記憶是真實,作為另一種論述對抗?

城市變幻時,心靈如何安頓?——訪《鐵行里》陳炳釗、朱栢康、梁天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5-12

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許多人與事彷彿都也留不住,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也令熟悉的社區變得陌生。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心靈,這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作《鐵行里》,想與觀眾一起探討的領域。導演陳炳釗以家族故事為靈感,與朱栢康、梁天尺等舞台劇演員,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

【教育侏羅紀】當我走進台灣幼兒園 —— 工作文化的比較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2-05-03

在香港幼教界打滾了差不多二十年,雅言移民到台灣,一直對幼教工作蠢蠢欲動,就像香港人初來乍到,對台灣的印象也是如此,但開始了解之後,之前的憧憬一一瓦解,並深深地體會到「各處鄉村各處例」。

【文藝Follow me】來自靈魂的呼喚,寫一本流淚的書——訪董啟章《香港字》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1-22

董啟章站在香港版畫工作室的鉛鑄字粒櫃前,托著黑框眼鏡,瞇起眼睛吃力地搜索字粒,良久,他才用指尖把小鉛柱挑出來,放在眼前近距離檢視。他挑出的四隻字粒,拼起來是「愛者不懼」,是他去年底推出的新書《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中,黎幸兒自盡前留給戴復生的最後遺言,出自委辦本《新約全書》,英文是「There is no fear in love」,即是「在愛中沒有恐懼」。

傳媒寒冬,真相何價?向新聞工作者致敬的十部電影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甚麼樣的犧牲?」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菲律賓獨立媒體《Rappler》記者瑞薩(Maria Ressa)與俄羅斯《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Andreyevich Muratov)共同奪得,頒獎台上的瑞薩向全球問了這道問題,也向在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全球逆流中,為理想挺身甚至犧牲自由、性命的新聞工作者致敬。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了,《虛詞》編輯部推介十部以記者追尋真相為題的電影,盼望在寒冬之中相擁取暖,在戲院關門的日子買碟或在線觀看,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文藝Follow me】工作、寫作、創作中找平衡——紅眼與《伽藍號角》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7-31

紅眼在2010年的明報訪問中說過,「因為心裏有些一定要寫、不然以後會後悔的故事。」十一年後,紅眼已是媒體多面手,專擅影評、流行文化隨筆,更是《藝文青》總編輯。最新出版的小說集《伽藍號角》,一來是他回歸久居的成長地元朗,二來是他近年在困身的文字工作之中,如何找到平衡創作的嘗試。

疫下首辦線上工作坊 「藝術管理指南」課程學員:學懂如何作相對應變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4-16

現今藝術及文化發展迅速,今年為了回應業界需求,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HKAAA)再度舉辦「藝術管理指南」系列,同時因應疫情,將課程從實體改以線上工作坊進行,即使課程於網上舉行,報名人數亦有增無減,反應十分熱烈。

婚姻是一場鬧劇 《兩夫妻》於相愛與孤獨中循環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1-03-29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製作的舞台劇《兩夫妻》,由袁富華及關寶慧兩位名演員主演,將夫妻相愛到相恨的整個過程呈現出來。故事中二人有太多分歧,但唯一共通的是,他們都渴望自由、並視離婚為重新生活的契機。二人本質上是相愛的,婚姻悲劇或者源自孩子、雙方父母、或乏味的家務⋯⋯

【教育侏羅紀】不能逾越的紅線:你們也踩在我們的紅線上

教育侏羅紀 | by 檸檬 | 2020-10-13

僅為小五級設計一張名為「不能逾越的紅線」工作紙和兩節課堂,就被教育局重手釘牌,做法不合常情常理,引起社會各界極大公憤。這種做法,是否有意讓所有人知道,若有人觸及此紅線,特區政府可隨時由上至下,置其於死地,永不得翻身,意為國安法立威?

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放逐》是方祺端自編自導的作品,本來是為前進進「新文本工作室2.0」而寫,沒想過會真做,更沒想過要自己導,諗住寫完就算,所以寫得比較肆無忌憚,因為沒考慮過演出問題。結果,排練的時候,屢屢出現「呢啲對白唔係人講架喎」的聲音,但其實,方導都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我讀文學出身,而現在講文學,好多時都係講詩、小說,劇本作為一個大範疇,好像被割開了,所以我想寫一個比較有文學性的劇本,但如何將有風格的文字,放落一個演員身上,而又要做到,係幾困難的。」

瞓街不可以嗎?——《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6-20

早於2013年,現為建築設計師的黃思琪(Louise)便開始研究無家社群,當時仍是園境建築設計學生的她,對於露宿者如何利用公共空間,以及與周遭社區之關係很感興趣。直到2015年,她將這套研究帶進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工作室,在李欣琪(Yanki)和Sara的指導下,親身走進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不從政策角度分析無家者,而是針對他們的設計技能進行研究,並統稱他們為「自建社群」(Self-build) 。研究在2018年結集成《家在街:香港自建社區》,歸根結底也是在叩問一個家的定義,「住在街上是否可能?(is it possible to live on the street?)」

【虛詞無形一週年】多圖慎入:編輯部捱夜OT大暴走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7-16

捱夜傷身,人人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我今晚要早點睡」就跟「食完呢啖聽日唔食」一樣,是個天大的笑話。那為甚麼還要熬夜呢?

羅貴祥X董啟章X韓麗珠X徐世琪X曾繁裕——「科幻文學作為香港的少數論述?」講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3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主辦文學節「科幻的多維世界」壓軸講座——「科幻作為香港的少數論述?」,邀請四位香港作家及藝術家,包括董啟章、徐世琪、韓麗珠及曾繁裕,由羅貴祥主持,討論科幻文學對香港文學的衝擊,科幻作為題材/手法能否令香港文學有另一層次的發展,並提供新路向?

【無形.荷爾蒙】幸福.巧克力.無頭黑馬

散文 | by 鄧小樺 | 2018-11-21

多巴胺是知名的荷爾蒙,因為許多科學研究都把愛情的感覺,理解為多巴胺在腦中的大量分泌。多巴胺實驗中,經常動用「愛情」話語的代表物。當一些資訊,比如照片上的愛人模樣,來到神經細胞上名為「突觸」(synapse)的小山崖,突觸就會釋放出能越過間隙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而多巴胺就是一種傳遞愛情、 慾望、興奮、快樂等情緒的神經遞質。於是,傳說中多巴胺就有個別名:「快樂物質」。

模型裡的香港與不再流動的河——陳炳釗、董啟章談《對倒.時光》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二十周年劇季,改編劉以鬯《對倒》和董啟章〈對倒《對倒》〉的劇作《對倒.時光》便嘗試將今昔香港作對倒呈現,在光影流轉之間,觀眾穿梭於六七十年代與近未來之時空,《對倒》裡一對經典角色又再活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