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本是同志遊行的月份,縱使今年遊行很難獲批,《無形》還是決定以同志為題,探究香港的同志運動之想像和方向。為了更與當下形勢互動,本期採取新的結構,將岑子杰與黃耀明的訪問置前,並請來李薇婷寫香港同志文學評論,台灣青年作家李屏瑤寫台灣爭取同婚合法化的運動記憶,黃裕邦詩的備忘錄文體見規條對欲望之中介。在香港搖搖欲墜的時期,《無形》繼續迎難而上,與香港人一起反抗,加油。 (閱讀更多)
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早前舉辦「六四:小說與大說,香港與中國」座談會,請來黃念欣與何曉清作嘉賓,從文學和歷史、香港和中國出發,分享她們對六四的研究。即使文學作品未必像歷史寫作般,負擔起事實與真相的責任,但正是其含混複雜,能夠引領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天安門事件的記憶與情感。於當下多角度地回顧六四,不僅是對事件本身的分析,更有助我們思考香港的局勢。 (閱讀更多)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閱讀更多)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