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擲下一句「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拷問對象不單是死守第四權的記者們,而是大眾,隨即再次喚起一種公共性的無力感。電影迴響之大,編輯部為此組成小輯,收錄兩篇影評,探討電影中旁觀他人之痛苦、新聞工作者的掙扎、場面調度,以至大雨意象;也包含導演簡君晋現身說法,闡明電影的意義。讓我們秉持希望,也不要因為作出正確決定而內疚。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凜分析《白日之下》的兩個場景,指出報館的燈光在彩橋之家被揭發惡行後,與殘疾人變成無家者後產生強烈對比;而尾段一場大雨所隱含的意義,正是對曉琪作出關於公義的靈魂拷問,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電影《白日之下》的故事改編自2015至2016年間,香港傳媒揭發一連串殘疾護老院舍院友被虐待、性侵的真實事件。電影中余香凝飾演的偵查組記者曉琪,以臥底形式潛入院舍,揭發院舍內的非人道生活。由可見的肢體暴力,到無形的制度暴力,不公義的事情每天都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電影的故事並不新奇,現實比電影更加荒謬。但《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想透過電影說的,不是荒謬,而是堅持。「現實縱使是這樣,但仍然有很多人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去追求真相,他們的堅持,是我最想寫的東西。」
由簡君晉執導、爾冬陞監製的《白日之下》改篇自真實事件,肥力將開首情節形容為:「將所有香港護養院可見幾乎一切最壞情況共冶一爐」,電影借主角新聞記者曉琪之眼,重新叩問了新聞作為「第四權」的特質,也旁觀他人痛苦,以報導的視角來超越單一事件的悲情,呈現關注社會現狀的高度。肥力在此發現香港觀眾比較薄情,難以為別人的不幸而傷感,但反而會為一些不憤、無可奈何的事情而共情。
「第6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於11月25日舉行。週二(3日)公布各個獎項入圍名單,香港電影獲得多項提名。包括被選為今屆「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年少日記》及《白日之下》,分別獲得五項提名,為今屆獲最多提名的香港電影,其中《年少日記》更成功入圍「最佳劇情片」。今屆金馬影后有兩名香港演員同時入圍競逐,去年憑《緣路山旯旮》入圍「最佳女配角」的余香凝,今屆則憑在《白日之下》中飾演記者成功入圍「最佳女主角」。本身為填詞人的鍾雪瑩,則憑《填詞撚》首度入圍金馬影后。其他獎項方面,由許鞍華執導,以香港詩人為主題的紀錄片《詩》,亦成功入圍「最佳紀錄片」。
一年一度的「香港亞洲電影節」將於今年在10月13日至11月12日舉行,門票於9月30日中午12時開賣。今屆電影節陣容鼎盛,搜羅過百套影片向影迷展映,並首次選出三部電影作為開幕電影,包括兩套探討社會議題的香港電影《年少日記》、《白日之下》,以及韓國重量級新片,金知雲與宋康昊合作的電影《韓戲逼人》,宋康昊更會親身來港與影迷見面。除宋康昊之外,電影節亦邀得多個重量級影人到臨參與活動,包括今年獲得康城影帝的役所廣司、《情書》導演岩井俊二等等,實屬影迷之福。而由新晉導演執導的港產電影《但願人長久》及《填詞L》則被選為今屆閉幕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