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般被認為與作者真實個人非常接近的文類,但鄧小樺認為,西西在她的散文裡常常是相當隱身的,隱於她所陳述的現實細節與知識背後,負面情緒很少,永遠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童,只是非常偶然地流露出一點半點的驚心動魄。讀西西,看她寫出來的知識與門道已經豐富到消化不來,還要看到她沒有寫出來的。 (閱讀更多)
〈人間煙火〉是劉紹銘教授和梁淑雯合編的一本港臺散文集的序題。要看懂這些人間煙火,最緊要是有童心,如劉教授很喜歡動物。嶺南貓雖然聞名天下,但劉教授每次到海天花園酒家時,必訪旁邊海鮮檔的狗狗Billy。「Billy! Billy!」溫暖親切的聲音,再加打招呼的手勢。那次來到海天,劉教授不見Billy,有些失望,不過他仍然不停叫老闆選一條最新鮮的海魚,用來清蒸! (閱讀更多)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作為眾多讀者之一的潘國靈,也憶述自己如何在西西作品的字裡行間與其相遇,並談及過去多年與西西的幾面之緣。人去了無法再見,但文字猶存,作品仍是活的,並且會一直延續下去。 (閱讀更多)
在一年一度中學同學聚會上,阿良環顧四周,看看每一張似曾相識的面孔,別了十七八歲的青澀,臉上都帶著三十多歲的滄桑。「係喎,阿良你都拍咗咁耐拖,幾時帶佢出嚟比我哋見吓?」阿良笑而不語。散席後,阿良來到砵蘭街接他的女朋友微微下班。兩人牽着手,走在眾多的霓虹燈牌下。這段長達八年的關係,到底是上帝給他的祝福,還是考驗呢,阿良思疑著。 (閱讀更多)
那天感覺漫長之極,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只想攤在梳化午睡。正義、公平等等,似乎變得不怎麼要緊。比起喧囂揚厲的大義,此刻安靜較有利於癒合。六時的倦日是夏天僅有的温柔,樓下的車聲很遙遠,我在寧靜中小睡。不知何故我記起了幼稚園的事情,想起了那些雪糕筒帽子、還有跳飛機的方格……我今天的表現比那時候堅強得多了,在班主任面前沒有哭,在訓導面前沒有哭,在班副校長面前也沒有哭。這些事情我都獨力擔荷了。我這麼了不起,最後卻還是沒拿到貼紙呢,我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