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寧以「淮山」為題,寫下一篇關於母親的短篇小說。故事從母親帶著一根大淮山回家,鮮淮山的外型跟牛蒡相似,毛孔疙瘩,顆粒感很重,毛鬚分佈稠密,去皮後黏液較多。但母親獨愛清蒸鮮淮山佐酒,味如嚼蠟,如穿起白袍的書呆子喃喃自語,泛起陣陣納悶。 (閱讀更多)
今期《無形》以「效應」為題,書寫大時代裡的各種小觀察。盧卓倫的短篇小說〈模仿者〉寫一段校園青春奇遇,每天出現在主角面前的同學,猶如影子般存在,直到某天她了結自己的生命。一切看似如常,但當影子消失,肉身從哪裡來,亦往哪裡去。 (閱讀更多)
醫學之中,有所謂「安慰劑」的藥物,以心理作用對患者產生療效。陳芷盈的短篇小說則以心理治療藥物「忘情水」為例,形容服用一定劑量後,可將人類情感淡化,消除創傷記憶中的情感傷痛。或許也呼應著當下這個人人都疑似感染,活在隔離時代下的無形恐懼。 (閱讀更多)
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爲真理。余婉蘭以著名的戈培爾效應為題,寫下一篇關於假太陽、香港都市傳說的小說。假的太陽二十四小時都在,卻只佈維多利亞港沿岸遊客光顧的幾區。只有維多利亞城對岸的半島,潦倒落泊,像廢墟沉沒一半,真正的闇夜才存在。故此連鬼、罪犯和渴睡者也能棲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