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戲劇"

陰霾中找自己的天空——2024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2

2024的香港,好唔好景?文化業是經濟寒暑表,文化興則經濟興,反之亦然。人人皆知,3月23日廿三條通過後,真係由治及興喇,絕對marvelous。這個年度文化大事可能掛一漏萬,未能遍及所有重要的文化現象;但志在讓大家看到香港人的幽默與意志,文化界在諸種變幻中依然嘗試保持自我,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自己的天空,自求人間道。

忘川嬉水,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 ——評《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劇評 | by 廖偉棠 | 2024-09-03

近日西九文化區與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製作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經典悲劇《美狄亞》結局為起點,以美狄亞的兒子為主角,由兒童與成年演員同台參演,結合了扮演、編作、即興、遊戲及多媒體影像等元素。詩人廖偉棠為了學習自身經驗以外的新生命而觀看,然後在小演員身上明白戲劇詩學的「淨化」(katharsis)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他認為劇作有著前進進一貫以來的現代文學意識、豐富的隱喻細節、龐雜的議題野心和嚴謹俐落的結構掌控,而小演員在「忘川嬉水」,為他們這一代的命運充權,解構所謂的戲劇性之外,也提醒我們要記住自己的本來面目。

【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劇協自資舉辦頒獎禮 林海峰黃子華到場 田蕊妮首封劇后:舞台不可以消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30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今年初被藝發局中止資助,康文署亦拒絕繼續提供場地。在風雨之中劇協堅持舉辦頒獎禮,更進行義賣為頒獎禮籌集經費。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終在昨日(29日)於灣仔碼頭一間餐廳中舉行。今屆頒獎禮有別以往,不再邀請頒獎嘉賓及另設主持人主持頒獎禮,司儀由劇協的副會長及幹事擔任,獎項則由前一位得獎者或劇協人員頒授,不設外來嘉賓,並全程於網上直播。頒獎結果方面,賽前備受觸目的最佳男主角 (喜劇/鬧劇)獎,最終由歐陽駿憑《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一劇獲得 ,而《愛我別走》中的兩名主角林海峰及黃子華則雙雙失落獎項。而首次獲提名的田蕊妮,則成功憑《大離婚日》奪得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獎項。

唐朝與舊香港:《元宵》粵語改編的雅與俗

其他 | by 江祈穎 | 2024-03-22

改編莎士比亞是大課題,近代改編幾乎清一色是當代化,但當中困難亦顯而易見:四百年前的世界觀及道德價值,早已今非昔比,如對國際視野與皇族身份的定位,甚至男女與膚色人種的政治定型,而生活模式及接收資訊的方法都不斷加速及簡化的今天,很多行動不再如往日單純,更莫提莎士比亞的詩意對白,要在現代人口中合理地讀出是有多困難。諸多劇種之中,《第十二夜》中的喜鬧劇是最難當代化的,因為在智能手機與網絡時代,錯摸、誤解與偶合,幾乎是難以成立的。但莎翁又是永恆的,幾乎現代所有戲劇故事,都能在其中找到最好的敘事結構與角色衝突參考,當中的主題總是永垂不朽,其劇情魔力是無所替代。

【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劇協公布4.29續辦 林海峰、黃子華角逐最佳男主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5

由香港戲劇協會主辦的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在今年1月初遭藝發局以「有損聲響」為由突削資助,亦遭康文署拒絕提供場地。在重重難關中,劇協表明會堅持舉辦頒獎禮,並在上月進行義賣籌款,為頒獎禮籌集經費。昨日(14日),劇協公布第32屆香港舞台劇獎入圍名單,當中以《愛我別走》主角林海峰、黃子華一同入圍最佳男主角一獎最受觸目。在女演員方面,田蕊妮亦憑《大離婚日》首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而獲9項提名的藝君子劇團作品《植物人》,則成為本屆獲最多提名的劇作。劇協指本屆頒獎禮將於4月29日舉行,並會於稍後公佈詳情。

【亞洲讀劇節:尋找春天】——透視各地民眾的苦難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30

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與社區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亞洲讀劇節,在1月29日起,為觀眾帶來新加坡、孟加拉、台灣、韓國、泰國、菲律賓、尼泊爾、印度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劇本。讓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編劇家和他們的作品。這次讀劇節以「尋找春天」為主題,讓觀眾從各地劇本之中,了解亞洲各地的歷史和編劇家們關心的課題,透視別國民眾的苦難與反抗,與各地人民一起在嚴冬之中,尋找春天。

藝發局突削資助 劇協嚴正要求收回指控 「收到投訴後,完全不去了解, 不讓人辯解就下決定,這是甚麼年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9

香港戲劇協會前日(17日)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香港舞台劇頒獎禮「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康文署亦口頭知會劇協,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對此,劇協今早(19日)召開記者會,再三要求藝發局澄清對劇協之指控,並促請局方重新制訂處理投訴/查詢的程序,以免相關機制被濫用或誤用,窒礙本地藝術發展。

舞台劇獎頒獎禮遭指「有損聲響」不獲資助 藝發局:頒獎禮作不尋常安排 莊梅岩:劇協奉公守法、光明正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18

香港戲劇協會昨日(17日)在社交媒體發表聲明,表示在上月初收到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兩封來函,指因收到外界查詢,質疑協會舉辦的香港舞台劇頒獎禮,內容「直接或間接對本局的聲譽造成損害或不利影響」,決定扣減頒獎禮的資助。與此同時,協會亦接獲康文署口頭知會,稱未能為頒獎禮提供或贊助場地。在聲明中,協會形容頒獎禮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並對藝發局的「草率舉措甚表驚訝」。協會亦強調,雖然頒獎禮不獲資助,協會仍會堅持舉行舞台劇獎選舉及頒獎禮。藝發局在晚上回應事件,指去年6月舉行的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該局收到不少意見,指頒獎禮的「內容及安排有不妥之處,本局經深入了解後,認為有必要作出下調資助的決定。」

我想死 VS 我不想做人:從藝君子劇團《植物人》看自殺

劇評 | by 陳臻亮 | 2023-12-15

「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卡繆(Albert Camus)《薛西弗斯的神話》這樣說。近日社會再次泛起對自殺的關注,當中不乏關於情緒健康、生活壓力、社會前景的討論,似乎人們傾向分析自殺的外在因素,追究責任。事實上,自殺成因眾多,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盡相同,實在難以一概而論。但無論是突如其來地輕生,還是轟轟烈烈地尋死,死亡為生命帶來的衝擊都是充滿戲劇性。之所以用戲劇性來形容,在於尋短者所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所帶來的變化,都是強烈的、意料之外的。戲劇所能呈現的,正正是生死攸關的衝突。既然我們不可能經歷所有尋短者的決心,或許可以透過戲劇,去窺探尋短者的內心,思考自殺這回事。若果一個人走在自殺的關頭,表達「我想死」和「我不想做人」到底有沒有分別?

人類與物件——國際級視覺藝術戲劇《Ink》

藝評 | by 王木木 | 2023-12-07

名聞遐邇的編舞師迪米特里斯・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在香港舉行了一連三場的Ink表演。11月10日更設有影後座談會。這是帕派約安努十年來首從親自踏上舞台。他在座談會上笑言說這是一個高估了自己的抉擇。他因為2015年進行國際巡迴演出,很羨慕表演者可以與全球的觀眾交流,於是他也好想自己可以有這個機會,便踏上了舞台,創造了這個動人心弦的演出。

十年神戲 一葉知秋——「《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趁著黃秋生與張珮華創立的神戲劇場走過第十個春夏,黃秋生從26年前親筆寫《狂秋日記》,到今年出版由林蕾訪問和筆錄的《秋生回憶》,此次「《秋生回憶》生命互動」分享會,三人分享成書的過程和感受,以及與席間的觀眾們互動,讓我們認識更多螢幕以外的黃秋生。

相信光的情感教育——香港戲劇工程《銀河鐵道之夜》觀後感

劇評 | by 勞緯洛 | 2023-08-01

藝術總監把這次演出稱為「兒童戲劇」,關鍵乃是「成長」。「成長小說」是為文體,德文中稱為「bildungsroman」,有著生命與靈性經歷漸漸長成一個圖像(bild)的意味;我會說,這齣《銀河鐵道之夜》同樣是一場濃縮的、象徵化的「bildungsroman」。劇中阿喬因為父親的長期缺席、母親的病弱無力,因而被許多同學取笑、誤解,卻仍然保持純真、勤儉,始終是「一心為了他人的幸福著想」的人。舞台上的寓言正是將阿喬這個圖像,深深印刻在觀眾的眼睛裡、心靈裡。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乘搭銀河鐵道列車來到此處,就彷彿都成為了置身「天真」(naïveté)狀態的兒童,重新學習成為人的情感條件:不滅的勇氣與智慧,面對逝亡的莊重哀悼,立足此刻、謙柔待人的意志,以及仰望未來的信心。

死亡三部曲終章《殉爆》 如果命運能選擇?

劇評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0

生命誠可貴,但若有一種更崇高的理念,是否值得為之犧牲性命?7A班戲劇組藝術總監一休(梁承謙)坦言自小恐懼死亡,因為害怕看到一個生命由存在變成消失。一休發現死亡是如此難以面對、消化,於是將恐懼轉化為藝術,以戲劇去探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繼2002年創作了《想死》、2007年推出姊妹作《大笑喪》之後,事隔21年後,死亡三部曲迎來最終章《殉爆》。一休依然透過戲劇,與觀眾談生論死,詰問死亡的意義。

故鄉或異地,變幻裡安心定志 訪《案內人Hongkongshima》胡境陽、李穎蕾

專訪 | by 馮曉彤 | 2022-07-24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最新製作《案內人Hongkongshima》,即將於牛棚劇場上演,導演胡境陽與李穎蕾其中一個想探討的問題,是一道手機屏幕,會阻隔觀者與被觀者,抑或可把兩個各異的人連繫?在地圖上來來回回,反覆對比香港與日本之間,港人在何處生活,才可感到舒適與熟悉?

訪《羅密歐與茱麗葉》鄧灝威、董朗生、鄧天心、林堅信——不要被莎士比亞的文字框死自己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7-16

莎士比亞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曾多次被改編,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是次呈獻「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來自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 Ingenu提供內容,再由本地團隊排練搬演,以玩味十足的輕鬆方式,與觀眾講述這個故事,參與此劇的團隊分享他們翻譯文本以及綵排點滴,並將如何以新穎方式重新演繹經典莎劇。

【文藝Follow Me】重新把《無動物戲劇》搬上劇場 導演陳曙曦:荒誕劇已變成寫實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6-11

由法國五月主辦、陳曙曦執導及他的學生們製作的劇作《無動物戲劇》將於六月中演出。《無動物戲劇》是法國著名劇作家、編導、導演及演員Jean-Michel Ribes的代表作之一。全劇由八個短篇荒誕喜劇組成,描繪法國人的荒唐日常;各個短篇均獨立成篇,彼此沒有關係。

《鐵行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10

《鐵行里》以導演陳炳釗的家族故事為靈感,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雖然劇場演出告一段落,但緊接的《潛行者地圖》活動,將與觀眾從鐵行里出發,一起潛行,不妨趁此重溫創作團隊的訪問、雄仔叔叔看過綵排而寫的隨筆,以及馮曉彤的劇評,再踏上穿越潛行的旅程。

在記憶亂碼中潛行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鐵行里》談空間的三層意義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2-06-04

以陳炳釗獨白開場,《鐵行里》早已預告這是圍繞個人的劇作,飽含私密的情緒,同時對於空間的解讀亦很有層次,除了提及人民與空間的關係,劇作亦聚焦於極權如何利用空間,壓迫人民,我們如何以保存記憶,以及肯定自己記憶是真實,作為另一種論述對抗?

城市變幻時,心靈如何安頓?——訪《鐵行里》陳炳釗、朱栢康、梁天尺

專訪 | by 黃思朗 | 2022-05-12

歷史與記憶在離散,許多人與事彷彿都也留不住,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變遷,也令熟悉的社區變得陌生。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我們該如何安頓心靈,這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新作《鐵行里》,想與觀眾一起探討的領域。導演陳炳釗以家族故事為靈感,與朱栢康、梁天尺等舞台劇演員,帶領觀眾走進隱匿於中環鬧市的小徑,回溯我城,重返出走的起點。

淺談濱口龍介對於戲劇的理解

影評 | by 失・逃 | 2023-01-01

濱口龍介近年成為了國際影壇的寵兒。若要討論當中的原因,失.逃認為來自其電影的特質。濱口龍介創作的故事,一律為現代男女的關係描寫。可是,對於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面對戲劇,均有不一樣的理解。其他創作者多數選擇循規蹈矩地設計的成長之路,濱口龍介的處理卻是迂迴的山徑,當中盡是人物推翻自我、否定關係的過程。與其說濱口龍介是鼓勵觀眾以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倒不如說他忠實呈現了作為一個都市人的成長之路。

《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語:生身之地。冥冥之中

其他 | by 陳國慧 | 2021-09-10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早前首度與手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新書《舞台上的信疑善惡:林克歡戲劇評論集》,編者陳國慧形容林克歡恍如來自未來,有關劇場的觀點與看法,很多時候有如預言般精準,諄諄善誘,但字裡行間卻處處是嚴厲的指出問題所在,亦可見他對香港的喜愛之情。

婚姻是一場鬧劇 《兩夫妻》於相愛與孤獨中循環

劇評 | by 馮曉彤 | 2021-03-29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製作的舞台劇《兩夫妻》,由袁富華及關寶慧兩位名演員主演,將夫妻相愛到相恨的整個過程呈現出來。故事中二人有太多分歧,但唯一共通的是,他們都渴望自由、並視離婚為重新生活的契機。二人本質上是相愛的,婚姻悲劇或者源自孩子、雙方父母、或乏味的家務⋯⋯

【無形.澳門時間】戲劇城市現場

散文 | by 莫兆忠 | 2020-12-11

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約會上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在文化遺產與當代建築並置的狹小道路上,這裡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奇觀,其實也見證了高度加速與壓縮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麻醉在「澳門地少人多」的咒語中,以為土地可以像個蛋糕那樣切成很多塊,一塊賣幾錢?空間的想像總是走在時間的想像前面,就連「借來的時間」這種論述都欠奉。政府每年粉刷外牆、修復、保育的文物建築,就像一帖劇變世情中的精神穩定劑,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只要走進了泛黃街燈照亮的歷史建築群裡,便獲得了一剎的心靈慰藉,以為這裡一切還好好的,沒有改變,穩定而和諧。你問很多澳門人,澳門有甚麼「與別不同」,不忍說「賭場」的人都會講:「世界文化遺產」,然後你問,這個那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呢?它們在甚麼時候建成?大部份人都啞口無言。再一次,空間勝過時間。

一部關於Dead Body和公義的戲劇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演布萊希特《異例與法則》

專訪 | by 黃柏熹 | 2021-09-24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先鋒青年劇場計劃」率先帶來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異例與法則》,內容講述一單殺人事件,法律能否為死者伸冤,是為故事的一道脈絡。布萊希特的戲劇向來以辯證的手法呈現社會問題,導演陳恆輝和陳瑞如說,看布萊希特的戲劇就像一種對照,令我們更清楚社會上發生的事情,建構自己的立場。

【字遊行・美國】大道迢迢別墅悄悄

字遊行 | by 惟得 | 2020-04-21

奧尼爾兩夫婦似乎嚮往異國風情,多於深切了解中國文化,庭院的黑漆木門,鐵鑄的「道大墅別」四個字已經顛倒乾坤,客廳火爐柴架插著「大別」、「道墅」的兩塊標籤,更是秩序大亂。奧尼爾屢獲殊榮,是戲劇界的泰斗,到底是血肉之軀,知識也有極限,成名後也沾染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既然聖人也會出錯,我們也就心安理得繼續做凡人。

【虛度年華.三三】寺山修司:我想殺死我母親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9

像是要報復母親一樣,寺山修司的作品裡,母親皆是癲狂醜陋,性與慾赤裸裸地在人前攤展,並總是與兒子曖曖昧昧,顯盡是不倫之味。兒子離家出走、少年被中年女人強姦、母親禁錮兒子、弒母等情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細識業界生態,考驗選民智慧——藝發局選舉論壇之戲劇、藝術教育、電影、音樂組別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1-20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邱剛健小輯】「愛比恨更毒辣」:邱剛健電影的性與死亡

評論 | by 楊殿安 | 2018-10-03

「愛比恨更毒辣」。這是1972年邱剛健電影《愛奴》當中的描寫:四季春老鴇春姨(貝蒂飾)綁走愛奴(何莉莉飾)並施以凌虐,愛奴被鞭打得皮開肉綻,她恨透了春姨。只見春姨笑看愛奴,用舌頭舔了一下傷口。愛奴越恨春姨,春姨越愛她。

【邱剛健小輯】他在影劇詩之間徘徊蕩漾

評論 | by 羅卡 | 2018-09-22

邱剛健最早發表的劇作是《我父之家》(《現代文學》第15期,1962 )。山林邊緣一所鄉村別墅內,躺著病成植物人的父親,虔誠孝順的女兒每天來為他洗滌潔淨,屋中還有個怕事又愛理人閒事的女僕,一個瞎眼的無所事事的老僕人。山上不時傳來工人伐木聲。

【好想藝術】黃詠詩遊走銅鑼灣,穿越生死善惡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8-28

劇場編劇黃詠詩,代表作品有《賈寶玉》、《香港式離婚》、《破地獄與白菊花》等。關於婚姻、死亡的主題,黃詠詩一向被人覺得絕、「去得幾盡」、鬼才。今次「好想藝術.自作業」,黃設計了一條路線,由銅鑼灣這個創作的起步點出發,看城巿的不同風景,同時思考藝術與人生。

「久不久也要寫一個正經的戲」——專訪潘惠森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7

事隔兩年,《親愛的,胡雪巖》今年八月再由香港話劇團重演,此劇於二零一六年公演時一票難求,今次在港演出後,更會巡迴內地五個城市。故事以晚清時期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主角,講述他由一貧如洗至富可敵國,最後「風吹雞蛋殼,財散人安樂」的高潮迭起一生。擅寫市井小人物,風格滑稽又無厘頭的鬼才編劇潘惠森,這次認認真真地處理一個歷史題材,他就是要告訴別人:「潘惠森也能寫認真的戲。」

模型裡的香港與不再流動的河——陳炳釗、董啟章談《對倒.時光》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08-10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二十周年劇季,改編劉以鬯《對倒》和董啟章〈對倒《對倒》〉的劇作《對倒.時光》便嘗試將今昔香港作對倒呈現,在光影流轉之間,觀眾穿梭於六七十年代與近未來之時空,《對倒》裡一對經典角色又再活現眼前。

【好想藝術】朱栢謙與黃俊達的身體旅程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7

「身體」,是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關鍵詞。舞台劇演員朱栢謙,本於演藝學院修讀戲劇學院導演碩士課程,在他並不算長的藝術生涯中,他已經開始害怕重複自己、想讓自己和觀眾都看到新的事物。近年他開始著迷「身體」這個議題,以至暫時放下香港的生活,到巴黎找另一位香港表演藝術家黃俊達,在「身體」上進修。一般認為身體是關於感官的,而朱栢謙則相信,文化與知識可以透過身體展現,可以透過身體來呈現抽象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