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荷夫曼是當代最炙手可熱的荷里活編劇,雖然產量不多,卻每每讓人咋舌。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延續查的瘋狂幻想,即使《我》貌似供出一個較樂觀的結局,卻仍然是重述著一個故事,每個角色均可窺見他作為編劇和(自認失敗的)中年人的焦慮。 (閱讀更多)
送檢期間一波三折,連鎖戲院至今都不敢放映的紀錄片《理大圍城》,對部分觀眾而言,是既想看,同時亦不想再面對那些可怖的畫面。片長約一個半小時,全部鏡頭均取材自現場一手有些鏡頭是站在最前線拍攝,抗爭者視角,片段剪得頗為零散,不過卻錯有錯著,帶給觀眾另一種體驗。其中一句真實對白:「我唔驚佢致命嘅武器呀,我有致命嘅信念!」 (閱讀更多)
傳聞《我想結束這一切》是年屆六旬的查理荷夫曼收山之作,有如豁出去的最後一次精神分析電影實驗。若《無痛失戀》是一個「死而復生」的愛情故事,《我想結束這一切》就是一個「為死而生」的愛情故事。但當然,《我想結束這一切》複雜得多。兩部電影,從浪漫真愛到絕望的灰燼,唯一的共通之處是,這麼多年來,查理荷夫曼始終都依戀著那一片冰天雪地,而他想像的情人,都有一把橘色的頭髮。 (閱讀更多)
追求真相和尋求公義,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核心主題,葉嘉詠這篇影評再從「飢餓」作延伸,談到電影中的真相,如何與飢餓缺一不可,甚至相輔相成。 (閱讀更多)
過去在香港搞台灣電影經典回顧,通常離不開侯孝賢、楊德昌或蔡明亮的鐵三角組合,王童一直都被冷落。但自從去年獲得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王童的鄉土作品再次備受關注,亦在最近舉辦了電影回顧展。如果說侯孝賢電影世界是帶著歲月的傷痕,王童那些帶著「古早味」的電影,就是為歲月而開的一個玩笑,像幽了歷史洪流一默的詼諧段子。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