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by 張鐵樑 | 2025-02-24

電影節已衝出歐洲這個發源地,擴展成全球現象。愈來愈多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非西方世界的電影節,以東亞電影節作主題的書籍亦相繼出版,例如《電影節年鑑》叢書系列、安秀貞(Soo-Jeong Ahn 2012)研究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專著及其他專門研究亞洲電影節的文章、書籍和論文。然而,東亞電影節的學術研究雖多,但只有少數專注於紀錄片電影節。張鐵樑新書《擴展本土:東亞紀錄片電影節網絡》針對這學術研究的空白,旨在提供原創且實質的貢獻,推動和促進紀錄片電影節的學術討論,並通過對地區特定電影節作個案研究,探究紀錄片電影節的不同維度,透過集中分析在東亞地區電影節,進一步以區域角度在非西方的語境下研究紀錄片電影節。 (閱讀更多)

粵劇新秀《洛神》:不只是曹植與甄宓的愛情故事

劇評 | by 何曉旻 | 2025-02-21

香港八和會館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推出至今已超過十年,《洛神》是經常出現的劇目之一。今次 2024-2025 年度演期五一連兩晚(1月16、17日)的《洛神》,由資深丑生演員陳鴻進擔任藝術總監,劇本整理及演出編排,均有別於同劇近年大部分的演出,劇情不再側重於男女主角「相愛不能愛」的愛情故事,而是多角度展示其他角色之間的情誼和關係,突出劇本的深度和教育性,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何曉旻認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的票價相宜,與看一場電影相約,質素亦有一定保證,可算是粵劇觀眾新手們的「入門」良物。 (閱讀更多)

不只「工」更是「人」:讀《香港移民家務工創作者作品選集》

其他 | by 別學優 | 2025-02-19

最近一名外傭因患癌被無理解僱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別學優看到此事慨嘆萬分,決定從書櫃拿出《香港移民家務工創作者作品選集》重讀,書中收錄了56份作品,大部份來至移民家務工,當中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與詩。編者在介紹時說:「我們希望選集的內容能指向[移民家務工]各式各樣的流動身份:母親、女兒、姊妹、朋友、戀人、作家、藝術家、攝影師和講故事的人。」別學優認為此書的使命對在港的外傭尤其重要,因爲他們往往被視爲純粹的勞動者、「經濟貢獻」。對於在港的外傭,這個使命尤其重要,因爲他們往往被視爲純粹的勞動者、「經濟貢獻」。 (閱讀更多)

始於信任.終於出賣——當我二十年前看《神探》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2-19

John Connolly在其著作 “The book of lost things”寫道:「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Ivymoksha認為在《神探》裡,彬Sir,是前者,而何家安,是後者。他在觀看電影的陳桂彬和何家安,就知道一個人親近一個人都是出於信任,但當信任漸漸薄弱時,難免會走上出賣的路。何親近彬Sir或許是源於一份尊敬和信任;當信心被動搖時,取以代之的,就是恐懼、懦弱,還有自私。其實那些所謂的「罪」一直潛藏著:何主動的親近彬Sir,不用說都知是為了破案,為了升職,為了揚名。時間久了,水未落石未出,信心動搖,於是,潛藏的罪都出來了。及至何為了保護自己,又受高志偉的影響,出賣成為了唯一出路。Ivymoksh直言,其實信任和出賣,看似是兩極行為,其最終動機卻都不過是「人不為已」。看透了就覺得一切都是一個模樣。殊途同歸。 (閱讀更多)

現象級小眾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 熱血跑山且土地熱愛 反映港人身份認同感更強 藝術家馮美華、影評人李照興點評

影評 | by 馮美華, 李照興 | 2025-02-18

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於2025年1月上映,由Robin Lee執導,Lost Atlas製作。該片以全新視角拍攝香港四條主要遠足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鳳凰徑及港島徑的壯麗景色,並紀錄著「香港四徑超級挑戰」(Hong Kong Four Trails Ultra Challenge,簡稱HK4TUC)這項極限運動賽事。上映至今,電影票房已突破800萬港元,躍升為香港電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紀錄片。電影不僅讓觀眾切身感受越野跑手的艱辛與堅毅,更使這部原先被視為小眾的電影,意外引發全城熱議。虛詞編輯部成功邀請藝術家馮美華及文化評論人李照興點評現象級小眾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 (閱讀更多)

《康德政治哲學講座》專文推薦 鄂蘭對康德美學的創造性轉化

其他 | by 葉浩 | 2025-02-17

本書始於《心智生命》下卷的附錄。鄂蘭在完成以「思考」(thinking)為主題的上卷之後,計畫於下卷處理「意志」(willing)和「判斷」(judging)這兩種心智能力,但最後決定讓後者單獨成冊,惟她在尚未進入正文之前即心臟病發離世,僅留下了兩段引文作為開端。因為鄂蘭此前曾在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開過一門「康德政治哲學」課程且聚焦於判斷,該書編輯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擷取了該課程的部分講稿作為附錄,讓不熟悉鄂蘭在其他著作如何談論判斷的讀者能對她可能如何撰寫該議題有初步的概念。《康德政治哲學講座》則是加拿大政治哲學學者羅納德.拜納(Ronald Beiner)在力排眾議之下,從鄂蘭的講稿及學生課堂筆記所編輯而成。職是之故,這並非一本論證嚴謹的著作,而是一份頗能反映鄂蘭授課時偶有頓挫又靈光乍現的講稿。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允許一些可怖迴旋起溫暖

小說 | by 簾櫳 | 2025-09-12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