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C傳來影評。「坂本龍一的兒子」,說起空音央,這大概是個繞不過的標籤,而他作為導演,上一部執導的作品亦正是自己父親的紀錄片。但這部他第一部執導的電影長片《青春末世物語》裡,並無坂本龍一的參與,即使由音樂人Lia Ouyang Rusli創作的極之出色的電影配樂裡彷彿帶著某些教授的影子,而創作人亦曾表示希望音樂會帶出某種懷舊的感覺。這不但是指那隨著劇情推進,於某些場景下響起的一般意義的Background Music,還有戲中主角阿高和裕太演奏起的幾首電子音樂,實在不禁令人想起當年YMO的作品。而電影與過去的年代似乎有所聯結的不止是音樂。 (閱讀更多)
Ivymoksha聞《花樣年華》導演特別版即將在上映,使她回憶起20年前看《2046》的感覺。當時王家衛在首映禮上解說《2046》的題旨是“愛情後遺症”。片末字寫道「2046是一個尋找遺失回憶的地方」。如果他在《2046》裡的文字介紹沒有那麼引人入勝,Ivymoksha大概會像從前一樣一一愛上他的作品,然而她甫想起《春光乍洩》上映時因何寶榮黎耀輝存活於每對情侶之中,而流淚,但如果看《2046》而流淚,也是因為心痛王家衛有才華卻又不好好使出來。 (閱讀更多)
亞C認為,不少廣受歡迎的小說或是戲劇很多時最為引人入勝的便是其中的情節,尤其是某些意想不到的反轉,常為人津津樂道。但是對於流行音樂和歌詞而言,拋卻唱片公司或經理人等商業上的考量,有著音律和字數的規限,較難也較少在一首歌裡如小說散文般出現所謂的「起承轉合」,隱含著各種意想不到的高低起跌。亞C偶爾發現,林憶蓮的專輯《夢了,瘋了,倦了》中〈破曉(I)〉,以寥寥百餘字,同樣亦彷彿繪出如一精彩小說般有著千回萬轉的情節,訴出一番內心的高低跌墮,思緒的糾纏游移。 (閱讀更多)
電影節已衝出歐洲這個發源地,擴展成全球現象。愈來愈多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非西方世界的電影節,以東亞電影節作主題的書籍亦相繼出版,例如《電影節年鑑》叢書系列、安秀貞(Soo-Jeong Ahn 2012)研究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專著及其他專門研究亞洲電影節的文章、書籍和論文。然而,東亞電影節的學術研究雖多,但只有少數專注於紀錄片電影節。張鐵樑新書《擴展本土:東亞紀錄片電影節網絡》針對這學術研究的空白,旨在提供原創且實質的貢獻,推動和促進紀錄片電影節的學術討論,並通過對地區特定電影節作個案研究,探究紀錄片電影節的不同維度,透過集中分析在東亞地區電影節,進一步以區域角度在非西方的語境下研究紀錄片電影節。 (閱讀更多)
香港八和會館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推出至今已超過十年,《洛神》是經常出現的劇目之一。今次 2024-2025 年度演期五一連兩晚(1月16、17日)的《洛神》,由資深丑生演員陳鴻進擔任藝術總監,劇本整理及演出編排,均有別於同劇近年大部分的演出,劇情不再側重於男女主角「相愛不能愛」的愛情故事,而是多角度展示其他角色之間的情誼和關係,突出劇本的深度和教育性,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何曉旻認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的票價相宜,與看一場電影相約,質素亦有一定保證,可算是粵劇觀眾新手們的「入門」良物。 (閱讀更多)
最近一名外傭因患癌被無理解僱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別學優看到此事慨嘆萬分,決定從書櫃拿出《香港移民家務工創作者作品選集》重讀,書中收錄了56份作品,大部份來至移民家務工,當中包括攝影作品、散文與詩。編者在介紹時說:「我們希望選集的內容能指向[移民家務工]各式各樣的流動身份:母親、女兒、姊妹、朋友、戀人、作家、藝術家、攝影師和講故事的人。」別學優認為此書的使命對在港的外傭尤其重要,因爲他們往往被視爲純粹的勞動者、「經濟貢獻」。對於在港的外傭,這個使命尤其重要,因爲他們往往被視爲純粹的勞動者、「經濟貢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