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人格"

《周處除三害》原班人馬再度合作 導演黃精甫推新劇《沉默的審判》 匯集一眾華語影帝影后參與演出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2

去年在香港掀起現象級風潮的電影《周處除三害》,其香港導演黃精甫於5月3日在台北舉行媒體發布會,宣布將由《周處除三害》原班人馬製作全新劇集《沉默的審判》。該劇同時匯聚賈靜雯、宋芸樺、薛仕凌、張孝全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參與,可謂集結了華語劇集的最強陣容。此劇將延續《周處除三害》的暴力犯罪風格,以貫穿二十年的復仇故事為主軸,深入探討人性與命運的深刻議題。當中兩位主角阮經天和王淨在劇中均需飾演患有人格分裂的角色,令人期待他們在劇中的表現。

【教育侏羅紀】隱藏的弱勢社群——內向的孩子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3-31

「內向」這個形容詞一直帶給人負面的印象,似乎與「孤僻」、「自閉」劃上等號,其實只是人格上的一種取向,應當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假設有一把量度性格的尺子,一端是外向,另一端便是內向,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把尺上的某個位置,傾向某一端。

【教育侏羅紀】公開試只是分流與成長,不是人格評核

教育侏羅紀 | by 黃柏熹 | 2019-07-16

是的。一如以往,「狀元」(還有「超級狀元」,到底是誰發明的用語)會成為新聞報道的焦點。譬如幾個名校考生坐在一眾新聞機構的名牌旁邊,像一個小型的記者會,從容地回答各種問題。或許他們也沒有想過,不過是考了一場公開試,忽然就變成代表,回答各種與考試無關的問題。如果說「反對修例」,會獲得掌聲,如果說「不認同暴力抗爭」,就立即挑動了人們的神經。傳媒顯然是有意為之的,促令讀者以輿論的標準來量度學生的說話,沒有人記得他們不過是剛剛從一整套陳舊的應試教育裡走出來的年輕人,沒有人問過為什麼考獲優異成績就代表他們的發言有代表性,沒有人提出這種媒體操作的不堪與傷害。沒有,每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