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香港出版的《黎紫書小小說》,收錄著名馬華作家黎紫書的 60 篇微型小說作品,涵蓋「家庭」、「人際」、「情愛」、「抉擇」、「世情」、「理想」、「善性」七大主題。編者鮑國鴻、林惠娟在前言中寫道,黎紫書無意美化現實人生,她筆下的家庭每多矛盾紛爭,人際每多冷漠疏離,情愛每多沉湎執着,雖然顯得灰暗,其中散發的卻是人文關懷的光輝,相信可以提醒讀者積極追求人生的幸福圓滿,以關愛與尊重待人,「止於至善」。 (閱讀更多)
在古代的中文中,「消費」一詞常具有負面涵意,如唐代詩人姚合在《答竇知言》中寫到的的「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相加」一起使用加強原意的方式是中文的經典用法,如「耗損」。但「耗損」一詞在當下依舊是負面意思而不像「消費」那樣取得正面性。究其原因,就是在中文裡,「消費」一詞嵌入經濟學,成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代名詞,所以才能夠在以工業革命後用之應對巨大生產力的帶來的問題的解決方法——經濟發展為一切導向的當代社會中變得「負負得正」。 (閱讀更多)
自從蓮香樓結業的消息傳出後,一時間議論紛紛,有人惋惜香港又少了一家百年老店,亦有人說他們本來就經營不善,衛生差,食物質素今非昔比。呂嘉俊認為歷經數度搬遷的香港蓮香,舊派茶樓的味道,已漸見失卻,苦苦支撐,追不上時代,也保不住從前。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