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十後作家吳其謙近月出版首本散文集《後青春期憂鬱》,邀請香港年輕詩人嚴瀚欽為其作序。序中,嚴瀚欽指出吳其謙的寫作是一場對消逝時光的「報失」,為青春的傷痛留下文字案底。他回溯吳其謙筆下少年時的孤獨,如洞穴中的犀牛,象徵自我隔離與疏離;成年後的傷痛則化為傷痕累累的座頭鯨,面對生活磨礪與身份轉變;最終,記憶如久別歸來的候鳥,透過文字抵抗時間的暴力。 (閱讀更多)
作家崑南近日出版新作《去年人間世》,為「天地人」小說系列的終章。在自序中,崑南表示與前作《天堂舞哉足下》)相隔二十四年,慨嘆歲月漫長,歷盡人世的愛慾病苦與時代哀傷。他引用左拉、但丁、米基朗基羅等大師,闡述「未完成」方為藝術與人生的真實狀態,強調創作本質的不完整與不連貫。對崑南而言,這部作品猶如一部大腦在璀璨與悲愴後留下的殘卷,是語言與思維互相撕殺後的記錄,透過萬花筒般的視角,達致樂兮醉兮的虛擬境界。 (閱讀更多)
曾詠聰近月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浮間舟渡》,找來香港作家曾繁裕作序。在序中,曾繁裕認為此書沉靜深刻,非評論所閱讀之路徑,曾詠聰意不在提供寫作定律,而是而是透過內省與書寫,無限接近文學與記憶那無法直視的「本體」。書名「浮間舟渡」既是日本地名,也象徵「不完美解答」的當下處境,將日本視為一種形而上的「他者」,藉以折射曾詠聰對原鄉香港的焦慮。 (閱讀更多)
香港詩人王兆基近期出版詩集《阿修羅時間》,全書共分「身土不」、「液菩薩」、「喪家犬」、「火石報告」、「世音電光」五輯,速寫香港城市與離島即景,寫土地與族群,寫世代的生命困境,寫慾望的流動與生滅。香港詩人鍾國強為其撰寫推薦序,認為王兆基的詩作正在於「未熟」好處,其拒絕油滑的「圓熟」,充滿各種未被定型的探索。鍾國強力讚〈井——我們〉及〈井——他們體内有旱災〉借井象徵父子衝突、歷史乾旱與文化傳承的枯竭;詩集在語言、形式上的大膽嘗試,有詰屈不馴的風格。 (閱讀更多)
專欄作家杜杜近月出版新作《兩地相思》,集結他曾於《明周》專欄發表的六十三篇散文,書寫他來回香港和紐約兩地, 以食物相思。在〈羅宋湯〉中,杜杜回朔了自己中學時期對羅宋湯的淺碟橙紅記憶,表示移居紐約後,希望把羅宋湯的真味探個究竟。藉由黃仁逵的〈羅宋裂痕〉以及黃宗江〈羅宋菜湯〉的文章對比了香港、紐約和上海的羅宋湯風味,探討其起源與多樣性,更揭示這些看似「不正宗」的湯品,其實都承載著各自獨特的「相思」,體現出羅宋湯包容百味、因時因地而變的本質。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