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 | by 鄧小樺 | 2025-11-25

活躍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詩人癌石推出首本詩文集《都是騙人的》,收錄了他一九七〇年至二〇一八年發表的詩文,編者鄧小樺為其撰序。在序中,鄧小樺指出癌石作品充滿質疑與反叛,從青年時期以本能表達對社會壓抑、權威與文學虛偽的不滿,如〈一隻鳥〉中「淫亂」的逆向放大,連結情慾與反抗;其語言樸素前衛,厭惡傳統美文,追求極致真誠,卻連詩本身也視為「無能者的東西」。 (閱讀更多)

【新書】石堯丹《極樂海》李顥謙序——〈浪蕩傳統,放逐未來〉

書序 | by 李顥謙 | 2025-11-24

香港詩人石堯丹最近出版了其首本詩集《極樂海》,邀到同為詩人的李顥謙作序。序中,李顥謙表示詩集分為「海」、「記憶」、「夢」、「極樂」四輯,透過海石、浮木、攝影等意象,描繪孤獨放逐的氛圍,宛如以詩句刻鑿的「一人之境」。李顥謙認為〈菲林〉、〈海石〉、〈浮木〉、〈黑河〉、〈廢井〉等詩作,呈現出詩人如何以「西西弗斯」般的姿態,透過書寫對抗成長的鬱悶與社會壓迫。 (閱讀更多)

【新書】陳筱筠《跨界想像: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陳智德序——〈跨界號上的斷想〉

書序 | by 陳智德 | 2025-11-10

台灣學者陳筱筠今年6月出版了新書《跨界想像: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邀來香港作家陳智德作序。在序中,陳智德表示1980年代文藝刊物在商業與自主夾縫中的韌性與想像力,書中聚焦五份刊物:《八方文藝叢刊》、《香港文學》、《大拇指》、《素葉文學》與《博益月刊》。陳莜筠透過「跨界」視角,分析其歷史經驗交錯、關係思考及媒介跨越,如何建構香港文學的多面向本土性與跨區域連結,又藉此研究向提供臺灣知識界參照超,超越單一本土框架,開啟華文文學對話。 (閱讀更多)

【新書】雄仔叔叔《在困難的日子,拈起生活》自序、詩三首

書序 | by 雄仔叔叔 | 2025-10-27

雄仔叔叔今年7月出版個人詩集《在困難的日子,拈起生活》,他在自序中表示集內詩作是自自2019年後,決心「認認真真」寫詩的成果。詩作觸及時代烽火、社群離散與傷逝感嘆。詩集共分「哀傷的窪穴」、「歲月催促•斯人流散」、「點都好,親近地活著」三輯,同時收錄作者38幅塗鴉,既安撫情緒,亦是想像的實踐。虛詞編輯部將分享集內的三首詩作〈有些日子不得露面〉、〈發現自己〉、〈記住個世界〉以饗讀者,讓大家感受雄仔叔叔如何以詩代語,疏理洶湧與靜待的心情。 (閱讀更多)

【新書】《追憶似水年華》林德祐導讀——〈無眠者的一千零一夜:普魯斯特如何追憶似水年華?〉

書序 | by 林德祐 | 2025-11-17

聯經出版社將於今月推出普魯斯特經典巨作《追憶似水年華》全新繁體中文版,為首度由七位台灣譯者攜手翻譯,譯者之一的林德祐為套書撰導讀一文。林德祐從從早期穿梭社交圈蒐集素材,到晚期自我封閉的書寫生活。文中連結其氣喘與長句風格,並視喪母之痛為創作的解放,讓他得以處理同性傾向等深層主題。林德祐認為普魯斯特的作品不僅捕捉人性百態,更如地震儀般測量社會變遷,引導讀者窺看人性百態與時間的奧秘。 (閱讀更多)

【新書】吳其謙《後青春期憂鬱》嚴瀚欽序——〈犀牛、巨鯨、候鳥〉

書序 | by 嚴瀚欽 | 2025-09-29

香港九十後作家吳其謙近月出版首本散文集《後青春期憂鬱》,邀請香港年輕詩人嚴瀚欽為其作序。序中,嚴瀚欽指出吳其謙的寫作是一場對消逝時光的「報失」,為青春的傷痛留下文字案底。他回溯吳其謙筆下少年時的孤獨,如洞穴中的犀牛,象徵自我隔離與疏離;成年後的傷痛則化為傷痕累累的座頭鯨,面對生活磨礪與身份轉變;最終,記憶如久別歸來的候鳥,透過文字抵抗時間的暴力。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編輯推介

哲人李天命逝世,享年80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1-27

【教育侏羅紀】風膠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11-24

小說 | by 吳紫翹 | 2025-11-15

觀塘道沒有塞車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