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馮以浤出版新書《春華秋實——拔萃山上的往事》,找來畢業於男拔的陳煒舜教授負責編纂書作。在序中,陳煒舜表示馮老師以學生、教師、校友多重視角,描繪拔萃從精英教育到平民化轉型的歷程,使他反思編纂母校校史的意義,其不僅考證史實,更以微觀視野揭示宏大社會脈絡。他指出馮以浤書中溫情與理性並存,平衡溫情敬意與客觀考辨,宛如一幅香港教育史的生動畫卷。 (閱讀更多)
作家黃念欣繼前作《夕拾朝花》,今夏重磅推出《熱風》一書,再度精選收錄近三年於《明報》「夕拾朝花」專欄文章。在序中,黃念欣表示新書命名承襲魯迅1925年同名散文集的精神——在環境寒冽中以「熱風」(熱諷)自說熱話,帶有自我挪用的冷嘲意味。黃念欣在序言坦言,書中輯錄的文章,文風冷熱交錯,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冷靜反思。她認為,身體若「沾寒沾凍」容易致病,但對寫作能讓自己在冷靜與熱情間自在游移,對此深懷感激之情。 (閱讀更多)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歷君教授推出新書《文學的外邊》,匯集他2002至2023年間的精彩文學評論,跨越香港文學、二十世紀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三大領域。在後記中,張教授回溯其核心理論「香港作為方法」源自陳冠中與李歐梵,及後在2016年香港文學節任講評人後,開始認真思考和探究「香港作為方法」理論;2019年,為紀念五四運動百年並致敬李歐梵,他在中大舉辦講座,聚焦曹聚仁與李歐梵在冷戰時期香港開拓的魯迅「內面」解讀,揭示香港作為文學思想交匯地的獨特角色;2020年在台灣訪學時,他意外發現湯淺泰雄《身體論》譯本,深入和辻哲郎「人間」與「間柄」概念的思索,為「香港作為方法」注入新的理論深度。 (閱讀更多)
洪廣冀為牛津非常短講套書《21世紀的環境課》撰寫總引言,認為書作以簡潔而深入的方式,探討環境的多面向議題,從自然生態到人類文明,揭示「環境」從背景概念演變為與生命緊密相連的「周遭」的歷史脈絡。不僅提供入門知識,書作更能啟發讀者反思環境與人類的共生關係,思考如何面對當代環境挑戰,珍惜與其相依的親密聯繫。 (閱讀更多)
作家溫泠近日出版新作《沒有女人的女人們》短篇小說集。在自序中,溫泠表示村上春樹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女性往往淪為象徵性符碼,缺乏真正理解與對話,而海明威的同名小說雖甚少有女性角色,但相較之下則賦予女性更多主體性。因此,溫泠試圖藉小說與《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進行對話,透過書中角色在社會環境中掙扎、抉擇,展現對「沒有」的不同詮釋——從失去、背叛到自我質疑與認同。每篇故事皆是一扇門,邀請讀者拋開預設立場,以純粹的好奇迎接未知,進而理解他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