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皎暘近日推出新作《飛往無重島》,他表示在閱讀此書時,建議讀者先想象逐漸脫離其所在的書店、辦公室、圖書館、地鐵車廂⋯⋯然後「咣噹」一聲,跌入另一個空間由他所編織而成的世界,內裡充滿著各種奇異怪事與人物,他們會不斷冒出,亦是完成這躺閱讀之旅的夥伴。程皎暘憶述此書是他從2015年至2021年陸陸續續玩耍的織字遊戲,書中插畫亦是由他以油畫形式繪畫而成。閱讀此書,讀者如同穿越一個沙漏,從奇幻的頂端逐漸落入現實的底部,並祝願讀者享受這次旅程,體驗其中的歡笑與思考。 (閱讀更多)
李紹基近日出版第二本個人作品集《半場香港,半場臺灣》散文集,收錄了他從2017年至2025年的文字創作。李紹基自言書作取名《半場臺灣,半場香港》,一來自己是足球迷,二來是出版時間恰好處於他人生上半場已然結束,下半場哨聲已吹響一陣子的階段。書中記錄了自他移民到台北後的新發現與衝擊,不乏他與臺灣人於磨合過程中所鬧出的種種趣事;另外,它亦收錄了他在人生上半場,於香港的土壤中埋下的斑駁回憶。《半場香港,半場臺灣》籌備了兩年半的時間,李紹基需在香港和臺灣兩邊處理眾多陌生之事,生活仿如在現實與夢想之間跌跌撞撞,好比進行一場漫無止境的球賽,也好像墮進一場接一場的夢。 (閱讀更多)
近年「取消文化」浪潮直捲全球,猶利安・尼達諾姆林撰寫的《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新書中則詳盡討論此議題。黃哲翰為此撰寫導讀,指出「取消文化」源於美國,旨在抵制歧視言論,但常因缺乏公開辯論而演變為教條化的社會懲罰。他認為作者尼達諾姆林從人文主義視角批判其去中心化審查傾向,強調啟蒙精神與公共辯論的重要性,認為民主社會應以此應對危機,而非依賴情緒驅動的抵制。 (閱讀更多)
王維仁在2025年新出版《谷埔願景--一個香港村落的建築環境記述》書作,詳,盡詳記錄了香大學建築學院「谷埔願景」團隊長年累月調研及保育鄉村的過程。在〈導言〉中,王維仁指出自古不乏撰寫地方志傳統,但多止於記述,而此書不但主要記述整理谷埔的建築環境,最後提出對谷埔願景的參與式創作,透過對詳盡記述及研究這一小地方,藉此理解大時代物質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並解漢民居生活文化與自然環境互動過程。 (閱讀更多)
黃瑞松新作《觀星閣詩艸》找到著名學者陳耀成教授作序。在序中,陳耀成憶述自己中學時如何受到黃瑞松的影響。在一次機綠巧合下於黃老師重新聯繫。陳耀成教授認為,黃老師始終堅持寫舊詩,是創作人選擇表達自我的媒體,像樂手選擇自己的樂器吧。黃老師於書的後記,提到他如何在交通的途中,看着街上的招牌,去練習辨認平仄,令陳耀成非常感動,「那是個很特殊的命運——在一個已經式微的傳統中找到個人才情與感思的寄托。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