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Wave. 流行文化誌》報導,ifva(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宣布將暫時停辦短片比賽,並重審未來方向,稱因需以應對短片發展及社交平台興起的影響。ifva自1995年以來至今共舉辦過29屆,歷年比賽鼓勵了多名別具潛力的影像創作者,其中不乏國際知名導演,為影視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第29屆金獎作品《直到我看見彼岸》探討移民潮。去年舉行的第28屆短片節及影像媒體節,有兩部本地入圍作品因有社運相關的畫面而遭電影報刊辦要求刪減情節,在未能放映完整版本下,導演決定取消放映。藝文業界人士對ifva的決定表示惋惜,認為ifva是許多創作者的重要啟發來源。回顧香港藝術中心近年人事變動頻繁,中心累計一年至少6高層離開,目前的監督團主席劉文邦於今年4月由特首委任。 (閱讀更多)
日本年度影壇盛事第37屆東京電影節將於10月28日至11月6日舉行,主辦方昨日(25日)公布入圍名單,今年共有五部香港電影入圍東京電影節不同單元,分別有兩大神級笑匠黃子華及許冠文攜手主演的《破.地獄》入圍世界焦點單元,劉青雲主演翁子光的新作《爸爸》入圍主競賽單元,談善言、盧鎮業主演《淪落人》導演陳小娟的《虎毒不》入圍女性賦權單元,黃秋生、蘇玉華主演的《不赦之罪》入圍亞洲未來競賽單元,而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則入圍影展推介單元。 大會早前亦已宣布由梁朝偉擔任本年度競賽單元的評審團主席,他是繼鞏俐、張藝謀、陳凱歌及章子怡後,第五位華語影人擔此重任,成為香港第一人。 (閱讀更多)
葉浩在講座中從班雅明的多重身份與其人生的「時差」開始講起,他在德國傳統哲學發展到極致的時候,轉而追求更具當代意義的哲學,卻因不合時宜而未能進入學術界。班雅明的生命中充滿各種時差,包括婚姻的匆忙、其後與身邊親友分離的漫長,以及最後逃避納粹追捕卻在邊界自殺的絕望結局。他的思想與作品,在他對克利《新天使》的歷史天使意象的反思之中,留下了對歷史與藝術的深刻理解。 在《班雅明傳》中,兩位作者既以批判的視角重新詮釋班雅明的生活與思想,展示他對藝術評論的看法;也詳細描繪了他的感情生活,以及他與當時許多天才文人的來往。透過私人軼事及藝術觀的相互和應,那個群星閃耀的時代氛圍變得立體而容易親近。 此外,班雅明的歷史唯物論挑戰了傳統的歷史觀,他在意被遺忘的群眾,並認為政治美學的危險在於將美感與政治混淆。與阿多諾的美學觀不同,班雅明寄希望於電影作為批判的工具,警示當代人應警惕威權主義的回潮。葉浩在講座尾聲亦提到「若在民主的時代底下,還擁抱著威權時代的各種想像,那就是擁抱舊時代的美感,在操作新時代的政治。」 (閱讀更多)
葛亮的作品中,無論是書寫歷史流遷的「家國三部曲」《朱雀》、《北鳶》至獲得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燕食記》,還是將匠人技藝延伸到小說核心意念的《瓦貓》、《飛髮》、《書匠》、及由三聯出版的新作《靈隱》等,都能見到葛亮捉住一個將要或已然消逝之物,試圖將其留在歷史的刻度上。 葛亮認為典型的「民間」文化場域,以邊緣化的位置提供了歷史觀看的獨特視角。這一微觀的空間,它賦予了歷史上某一個時刻的準確定義,甚而超越了集體回憶這個概念。對葛亮而言,空間不只是語言,更是一種語法。「城市由街巷所組成,哪怕是開闆與跌宕的都會。悲喜劇交相輝映的背後,也包藏了砥實的人生。」在書寫香港城市的細節中,發現自己對香港厚重的情感。就像人站在海邊,當意識到潮汐來的時候,海水已經漫過腳背。 葛亮試圖透過眼睛追溯歷史,繼而成為歷史的在場者。他的新作《靈隱》根據近年教授殺妻案為因由而寫成,將重心放置在個體對歷史的折射。在《靈隱》裡他想探討的是個體於城市見微知著的意義。主人公在不斷的進行內心的拷問,也在不斷檢省自己的身份認同,同時不斷地梳理與應和他與這個城市之間的關聯。最後,提出人可被超越時間的物所引渡,從無知到所知。 「人對自己往往是等不起的,但人可以等物。當真正到了某一個節點,物得以和人相遇。人便有了託付與安放。」 (閱讀更多)
《螢火蟲之墓》是高畑勳執導的經典動畫,於1988年上映,講述了14歲少年清太與妹妹節子在戰火中的悲慘生活。故事展現了戰爭對平民的無情傷害,清太面對親戚的嫌棄與排斥,選擇獨自與妹妹在防空洞中生活,最終導致妹妹因營養不良而死。該作品以溫情方式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成為許多人童年陰影的代表。 最近,《螢火蟲之墓》重返Netflix,再度引發網友熱議。是次討論一改對讚揚電影的評價,而將焦點集中在故事的背景設定及清太的道德選擇上,許多日本網友質疑清太作為海軍上尉之子卻未能獲得任何幫助,並批評他不願意向親戚妥協,才導致妹妹的死亡。部分觀眾甚至將清太視為妹妹的「殺人兇手」,認為他既自私又無知。 《螢火蟲之墓》改編自野坂昭如的自傳小說,描繪了更為髒污嘔心的餓死經歷,展現了戰爭對人性的侵蝕。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作品都深入探討了當時戰爭對一代人的影響,現在重返串流平台,無疑挑戰觀眾以現代的價值觀來理解歷史情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