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by 朗天 | 2023-07-17

故事與說理,固然屬於兩個層次,把明顯不同的層面置入角色的遭遇、他們之間的衝突、處境的變化發展等,與其說會帶來抽離的效果,鼓吹讀者進行相關主題的思考,時刻意識到敘事的意圖和局限,不如說是一種精心布置的風格。用得好的話,便宛如將邏各斯(logos)和迷思(myth)兩大人類文明的表達式,交叉運用,相互配合,宛如《莊子》所謂的兩行之道。而昆德拉在其創作黃金期(六十至八十年代),庶幾近之。 (閱讀更多)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用詩奪回個人的完整性:談辛波絲卡的政治詩

其他 | by 林蔚昀 | 2023-07-11

我個人認為,說她很有意識地寫社會詩、政治詩(尤其是那種要熱血改變社會的議題詩),有點過頭。但是她的詩中確實有政治。那是不直接的政治詩,是「可是可不是」的政治詩,是讀者可以創造、互動、參與的政治詩。和〈與石頭交談〉裡面那顆冷冷拒人於千里之外的石頭相較,辛波絲卡的詩邀請人走進來,你可以在她詩中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你可以感覺,可以思考,甚至可以發笑。 (閱讀更多)

「自由舞2023」: 繁花與餘香

其他 | by 俞若玫 | 2023-07-13

喜見「自由舞2023」沒有淪為一個只為娛樂及旅遊服務的舞蹈節。策劃團隊在選取節目上顯出平衡功夫,既要考慮票房,又要培養及刺激觀眾口味,同時支援本地編舞家持續創作。可以說,一手安排優質的節目,另一手新增形體導賞,普及舞蹈知識和眼界,同時打開編舞視野。不過,在性別議題論述及討論方面,還可以再深入,女藝術家也不一定有很強的性別意識。希望來屆對「自由」的意義有更多元及豐富的呈現,在選取節目時,不妨多引入白人以外的作品,舞種也可以更豐富,如果以社會議題為焦點,期待有更深刻的論述及研究,讓繁花餘香四散。 (閱讀更多)

第十七屆「鮮浪潮」本地短片札記

其他 | by 曾肇弘 | 2023-07-05

剛過去的「第十七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十四部本地競賽短片中,何思蔚的《直到我看見彼岸》奪得「鮮浪潮大獎」與「最佳攝影」,今屆擔任映後談主持的曾肇弘,趁著賽果塵埃落定之際,總結看過本地競賽與非競賽短片的個人感想,並分享兩部與獎項無緣的遺珠。 (閱讀更多)

命題貫穿生與死與神,探問人性本質:談韓國導演李滄東的文學與電影

其他 | by 胡椒筒 | 2023-07-03

韓國導演李滄東的作品往往表現出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其經典電影《薄荷糖》、《綠洲》近年在台灣重映,引起熱烈迴響,也促使李滄東的創作被接連出版。回顧一年內,亮光文化推出李滄東小說《燒紙》、《鹿川有許多糞》,馬可孛羅則出版劇本書《生命之詩》以饗讀者。Openbook特邀《生命之詩》譯者胡椒筒執筆,為讀者深入介紹李滄東的家庭成長背景,從教書、寫作到拍電影,甚至意外出任長官的人生轉折,也分析他如何透過作品對命運與人性困境不間斷的叩問。 (閱讀更多)

想像的永恆避世島——談林夕〈情定唐人街〉

其他 | by 莫凱傑 | 2023-06-29

近年書寫移民的歌詞甚多,莫凱傑聽過林夕填詞的〈情定唐人街〉,頓覺往事如煙,心感悲涼又安慰。雖然「唐人街」是似樂實悲的虛幻國度,但若失散的人終在高於現實的地方再次連結,它大概已是那個最佳的心靈落腳點了。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編輯推介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