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詞」寫過兩篇普及粵語歌協音理論知識的文字,黃志華這次選來最近在YouTube點擊數破億的《海闊天空》,從協音及旋律創作角度,細緻賞析當中佳處,並由此介紹一些較深入的協音理論知識。 (閱讀更多)
從2019年的第一首派台歌〈一號種籽〉,姜濤推出的作品至今已有十三首。新作〈作品的說話〉之所以可貴,江俊豪認為,不止在少年人生日當天導演出一部高水準的MV,或指出那五件已成經典的圖騰以說明反戰意識,而是努力地向我們說明,個人的努力,是可以昇華到以作品向極權醜惡作出控訴,對普世渴望反戰價值的一種說明。 (閱讀更多)
姜濤新曲〈作品的說話〉以反戰為題,帶來不少有關偶像與文本的公共討論。流行音樂作為跨媒介、專業分工的複合體,作/編曲人、詞人、監製、導演,還是歌手本人,誰才是歌曲的「作者」?而論者和聽眾,如何避免墮入一味以字面「讀」歌的思想陷阱?作為一個喜歡聽歌的人,賴展堂試在這篇文章回應一二。 (閱讀更多)
陶傑論MIRROR引起對罵,葉一知認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批評,但對於一群正努力打破時代限制的年輕人,即使不存厚望,也應值得欣賞與鼓勵,而真正令他感到失望的,是貼了又刪刪了又貼的「抽姜濤誕」post,如此的抽水post不能反映權力一方的荒謬,感覺變成在向弱者抽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