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鄧樂兒 | 2024-09-03

鄧樂兒也評鉅著《西西看電影》,她以西西於《新生晚報》和《香港影畫》的專欄名稱「開麥拉眼」為重心,闡述西西如何認為電影帶來填補肉眼不足的「快感」,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不能實現的視覺經驗。當中指出電影讓我們看見他人的世界,從單純的「看」,成為「感」,開麥拉眼(Camera Eye)就如打開我們的第三隻眼睛,和我們「雙眼」的配合和對話,構成「看」/「感」、客觀/主觀混和的表現和接受方式,繼而引起我們對電影的本質、對如何拍/看電影的思考,而西西希望的是觀眾、影評人都必須與電影一起奮力向前奔跑,實現「共同創造」的責任。 (閱讀更多)

忘川嬉水,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 ——評《給美狄亞的男孩們》

劇評 | by 廖偉棠 | 2024-09-03

近日西九文化區與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聯合製作的《給美狄亞的男孩們》,以古希臘經典悲劇《美狄亞》結局為起點,以美狄亞的兒子為主角,由兒童與成年演員同台參演,結合了扮演、編作、即興、遊戲及多媒體影像等元素。詩人廖偉棠為了學習自身經驗以外的新生命而觀看,然後在小演員身上明白戲劇詩學的「淨化」(katharsis)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他認為劇作有著前進進一貫以來的現代文學意識、豐富的隱喻細節、龐雜的議題野心和嚴謹俐落的結構掌控,而小演員在「忘川嬉水」,為他們這一代的命運充權,解構所謂的戲劇性之外,也提醒我們要記住自己的本來面目。 (閱讀更多)

生命的變奏曲:從十七年蟬到倏忽黃蝶——論潘國靈《身體變奏曲》

書評 | by 江俊豪 | 2024-09-03

江俊豪評潘國靈的《身體變奏曲》,認為各短篇間既有自己的旋律,同時又逐漸匯集成一種「變奏曲體的小說」,而潘國靈刻意不依創作時序,採用變奏曲的分段結構,是為了對自身、生命、存在的問題作出扣問和追尋;自我與他者藉對話交流呈現多重面向,甚至上升至宗教層面,由此構成了多聲部的變奏。江俊豪進而回顧潘國靈過去結集的短篇集,發現他總會在變奏不定中尋覓一些恆定元素,也見證他如何堅持言身體必連繫上疾病,說疾病必心繫於我城。最後,當他重溫《存在之難》的自序時,猶如回眸那早過了十七年的蟬和倏忽黃蝶,令《身體變奏曲》的靈魂叫囂更見觸目驚心。 (閱讀更多)

一隻鴨子的神聖死亡——讀盧真瑜〈陌生——於鴨川〉

書評 | by 施勁超 | 2024-08-27

去年香港詩人曾詠聰、嚴瀚欽、盧真瑜、胡世雅到日本參與「大久保詩會」,他們約定在那十天裡要「每日一詩」,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鑄於詩。今年6月,盧真瑜便出版她的首本詩集《入不退地》,且將那段旅程寫下的詩作輯錄於最後一輯「入不退地」。同為九十後的詩人施勁超,特別注意到其中的詩作〈陌生——於鴨川〉,認為其「陌生」可體現於三個方面;有趣的是,鴨川河有隻死去的鴨子,同時被曾詠聰和嚴瀚欽寫進詩裡,但鴨子的死亡在盧真瑜的佛教觀裡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由此體現詩人之間對生命的不同理解。 (閱讀更多)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副學士畢業展:是,但, yes, but

藝評 | by 馮曉彤 | 2024-08-26

本月初舉行的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副學士畢業展以「是,但…」為主題,聚合不同同學的想法,結合繪畫、攝影、混合媒介等,透過藝術而彼此提問及對話:「在學習與創作過程中,總會遇上各種雞蛋的畫法,在作出選擇的過程中產生自我懷疑,yes完又but,but完又yes,在橢圓上徘徊。」馮曉彤一邊遊走於展內,觀乎各個作品而發想,一邊思考如何在重複的日常生活裡,提煉美學藝術。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周先陌詩作〈閨房〉的爆紅與爭議

其他 | by 嚕嚕米 | 2025-09-02

編輯推介

允許一些可怖迴旋起溫暖

小說 | by 簾櫳 | 2025-09-12

談《浮間舟渡》 ──筆訪曾詠聰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09-09

就在房間,能看到嗎

小說 | by 黑麥 | 2025-09-06

《離亂經》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白魚

小說 | by 胡果 | 2025-09-05

義大利時尚之王Giorgio Armani離世,享壽91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9-05

看貓(二)

散文 | by 雙雙 |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