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5-17

比利時導演、一代女性主義電影先驅艾格曼離開我們五年了,2014年她的母親逝世,一年後,她也自殺身亡。而今次由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的回顧展,搜羅她不同年代的作品,佳作紛呈,要研究她的風格及主題,無法一言以蔽之。人們或讚譽其作為女性主義先鋒的貢獻,然而她電影的「母題」,離不開自己的家,不同時期的「家」,還有她最深愛的母親。 (閱讀更多)

《波斯密語》:語言人類學與火星語練習

影評 | by 江祈穎 | 2021-05-14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波斯密語》,猶太主角詐稱自己是波斯人而倖免於難,恰巧伙食軍官極欲學習波斯語,為求生存主角就自創一些偽波斯語的單字和發音,結果,兩人「共同」創作出一套只有他們才懂的語言。江祈穎提到,兩人因溝通建立起一種默契,而這種默契正正是由語言建構而成,只可惜亂世中,他們注定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敵人。 (閱讀更多)

《浪跡天地》:佛學味道的美國電影

影評 | by 左筠 | 2021-05-12

趙婷的《浪跡天地(Nomadland)》成為奧斯卡年度最佳電影,不過坊間評價則好壞參半,有論者認為電影過度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議題,但左筠則認為電影主題後段由體制與人的衝突,擴展到女主角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反而將電影帶到一個有點佛學意味的層次。 (閱讀更多)

看見緬甸:紀錄片的力量

影評 | by Mike Kwan @ 映畫札記 | 2021-05-11

緬甸軍方近月發動政變,引起全國各地民眾上街示威及軍方持續至今的血腥鎮壓。身處香港的我們自緬甸政變以來,靠當地抗爭民眾上傳到互聯網的片段及圖片,得以緊貼當地形勢。百老匯電影中心亦舉辦特備節目《看見緬甸》,為香港觀眾放映五部關於緬甸的電影。如Mike Kwan所言,紀錄片是對抗遺忘的重要力量,代受到壓迫的人民發聲、暴露野心家的大言不慚,更令世人看見緬甸。 (閱讀更多)

田漢的當代意義

書評 | by 陳國榮 | 2021-05-08

世人眼中,田漢大概只得兩個身份——《義勇軍進行曲》填詞人和文革受害者,但陳國榮引香港學者盧敏芝新作《田漢與大正東京》,重塑一個受日本大正時代文化薰陶的中國留日知識分子,是如何轉譯西方現代性,並呈現中國現代文學的複雜內涵。 (閱讀更多)

《醉美的一課》:人生失意,不如飲多 Round

影評 | by 紅眼 | 2021-05-06

丹麥代表《醉美的一課》(Another Round)以四個醉酒廢中的故事,擊敗《少年的你》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癲狂放浪,樂極生悲,背後其實盡是不說出口的哀愁。當青春與人生巔峰已離你而去,喝醉,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人生好難,接受今日那個不完美但是 feel good 的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編輯推介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20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