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by 陳美彤 | 2021-12-29

陳美彤月前欣賞不加鎖舞踊館策展的「#非關舞蹈祭」《相對現場》節目,「現場」本來就是一體多面的複雜處境,深入每個媒介的本身去發問和研習,才能調度媒介拉闊感知,此為「跨媒體」藝術的本義和初衷。 (閱讀更多)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下)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延續上篇對白先勇《臺北人》的評論,蔡益懷認為這部作品集,沿續了中國文學的感時傷懷抒情傳統,如一曲現代版的「思舊賦」,與文學史上一篇篇弔古傷懷的經典形成古今合鳴。 (閱讀更多)

現代「思舊賦」——白先勇《臺北人》新論(上)

書評 | by 蔡益懷 | 2021-12-17

人生如夢的佛老思想,是白先勇《臺北人》的主題基調,蔡益懷認為這位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文學大家,展現了大時代摺頁下眾生蝨子般的人生本相,讓讀者意識到,生命中有種熱鬧之後的落寞,繁華之後的凋萎,一種無可奈何的萬古悵恨。 (閱讀更多)

或在聽風的歌——靜讀電影版《Drive My Car》

影評 | by 化蛤堂的寒露 | 2022-03-29

《Drive My Car》問世以來引起了熱烈討論,尤其是這一齣電影到底是村上春樹的小說改編,抑或是濱口龍介的電影呢?但聰明的導演會知道,改編的電影和村上春樹的小說本身是兩件事。如果原原本本讓家福在鏡頭前獨白自己對女人駕駛的偏見,即使是西島秀俊恐怕都招架不住。一次無日無夜的北海道公路旅行,一個女學生潛入熟人家中的冒險,一段無稽的化身成八目鰻的夢,在在都能看到同時期村上春樹兩本長篇小說的影子。只有這樣的改編,才能讓本來有如草稿的短篇故事,豐富成一段公路旅程。 (閱讀更多)

從艾許母女到喬琪喬——張愛玲小說與電影中的混血男女們

影評 | by 陳煒舜 | 2021-12-16

在張愛玲筆下,先後觸及兩個早已消失的群體,陳煒舜從《紅玫瑰與白玫瑰》說到最近上映的《第一爐香》。隨著張愛玲及其作品的偶像化、經典化,人人都相信自己的詮釋更趨近原貌,但陳煒舜則始終認為,任何欣賞者都可以有一己之詮釋權,更何況導演? (閱讀更多)

與《樹心邊.新蒲崗》對話:一個跨時空、跨文化和跨文類的閱讀報告

書評 | by 葉嘉詠 | 2021-12-17

《樹心邊.新蒲崗》中的創作結合植物與社區,探討植物、社區、人的連結之可能,葉嘉詠以三個「跨」來評價這本書,多種語言的直接入文,既能生動地表現香港語言的混雜和多元,也為香港的文化歷史保留珍貴的一章。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黛玉笑了〉:捻花而笑的林黛玉

其他 | by 余永曇 | 2025-07-03

編輯推介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

「詩同讀·風格」 海自暗光中顯現,幽禁於琥珀中的顏面 ——讀曹疏影〈fragile〉、〈淡金路〉

其他 | by 畢如意, 季展伊, 張雅婷, 現三, 不與易, 謝曉陽, 李曼旎, 歐陽咻, 嘻嘻, 意寒 | 2025-07-16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Mackapär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7-12

離開拉斯維加斯

散文 | by ⿆卓穎 | 2025-07-12

慢慢游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7-11

蛇美文蛇美人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7-10

執拾遺傳症

小說 | by 彭慧瑜 | 2025-07-07

蘇苑姍詩三首

詩歌 | by 蘇苑姍 | 2025-07-04

散文 | by 俞宙 | 2025-07-04

一天

小說 | by Rudee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