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會記得《異鄉人》 (L'Étranger) 裡莫梭如何冷漠地出席母親的喪禮,這部卡繆 (Albert Camus) 在1942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於納粹佔領法國的期間面世。據《衛報》報導,一份《異鄉人》的「手稿」於 6 月 5 日在巴黎拍賣會上以 65.6萬歐元(約548萬港元)售出,成為藏書界一大盛事,惟這份手稿標示了於 1944 年撰寫,亦即小說出版兩年後。這次的拍賣師 Alexia Taiclet 解釋:「很少有卡繆的手稿被拍賣」,拍賣行在介紹時強調:「它的歷史和確實的年代是神秘的」,人們認為當時巴黎被納粹佔領,卡繆靠著微薄的資源維持生計,為了籌集資金,「偽造」了這份手稿。 (閱讀更多)
近日,關於中國導演王小帥與2018年自殺的《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之糾結,再度浮上公眾視野。王小師因此被台北電影節取消其評審團主席的職務;王因此首度開腔回應胡波事件,胡波之母亦發文指責王小帥。胡波自殺之事是華文電影界著名事件,外界一直對王小帥有強烈質疑,以下整理近期事件爆發的關鍵點,與事情前因。 (閱讀更多)
香港作為東亞地區最早接觸爵士樂的地區之一,這地的爵士樂發展一直載浮載沉,但依然不改其根深蒂固的地位,其隨性與自由的音樂表達在現今世代更顯純粹和珍貴。「法國五月」和爵士世界(Jazz World)就於明天(14日)聯合呈獻爵士音樂會,由法國作曲家、鋼琴家提耶里・梅拉德(Thierry Maillard)領銜演出,一連兩日邀請大眾進入優雅而多元的爵士世界。首場音樂會請到龍小飛及約安・施密特(Yoann Schmidt)組成三重奏,更邀請到曾獲世界冠軍的香港年青口琴家何卓彥(CY Leo)同台表演,帶來梅拉德多首香頌(chanson)音樂,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巴黎右岸的抒情晚上,細味淡淡哀愁。在訪問中,除了合作想像之外,提耶里和何卓彥深入談到對爵士樂的看法,以及個人在音樂上的喜好。 (閱讀更多)
由杜琪峯在 2005 年發起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一向被視為香港電影搖籃。今屆第十八屆將於明天(14日)開幕,將會是短片節歷來第一次不獲藝術發展局資助,放映影片數目亦由 38 部減至 24 部,鮮浪潮回覆這「並非不尋常」情況。 (閱讀更多)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昨日(11日)於香港大會堂舉行,共頒發了31個獎項予本地藝術工作者或團體,以表揚他們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今屆「終身成就獎」由著名演藝及戲曲界全才藝人汪明荃獲得。「傑出藝術貢獻獎」的三位得主為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資深電影製作人吳思遠及國際建築師嚴迅奇。 文學藝術獎項方面,「藝術家年獎」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葛亮奪得,「藝術新秀獎」則從缺;藝術評論獎項方面,「藝術新秀獎」由去年的文學藝術新秀獎得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作家曾繁裕奪得,「藝術家年獎」則從缺。而由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所舉辦的「虛詞無形YouTube頻道」亦獲藝術推廣獎,這是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第四度得到此獎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