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俞重看1994年的經典電影《死亡處女》,從法律、正義、政治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任何一個第三波民主國家都有與電影大同小異的歷史,面對民主化引起的當代問題:轉型正義;而吉拉多的律師正是代表一種秩序,在電影裡提出如倫理學經典的難題。曾友俞亦認為米蘭達固然也可以探討權力與性、與腐化或者個人因創傷所致的人格扭曲,但他覺得這個故事更重要的議題是:在一個社會中罪犯與被害人如何共存? (閱讀更多)
以怪誕奇幻風格著稱的《轆地魔》法國鬼才導演昆汀杜皮爾(Quentin Dupieux),在《衝三小劇場》(Yannick)裡把荒謬鏡頭轉向劇場,曾友俞認為此片在一小時的片長中,探討了真善美以及權力等的大哉問。Yannick作為夜更保安,在假期選擇觀賞戲劇,卻遇上一齣爛劇,不滿的他持槍衝上舞台 ,講著自己的人生大道理而充滿黑色幽默。為何要等到手上有槍才願意聽別人說話?為何不能批評戲劇爛得透頂?有些人如同自己是把被榨取到所剩無幾的時間投注於此,被「即便是爛表演也不該打斷」這種習俗給約束的觀眾們,跟當下被槍脅持著的大家,又有何差別? (閱讀更多)
曾友俞說起2009年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骨肉同謀》,這部電影生不逢時,亦不政治正確,但保留了韓國電影的特徵:道德上的善惡並不被當作普世準則對待。曾友俞分析電影中的懸疑元素,看智能障礙的尹斗俊如何被視為頭號嫌疑犯,然後如何在劇情的層層誤導中,以為兇手是他身旁想栽贓給他的流氓朋友,最終我們會醒覺「母親」為何沒有名字只有身分,以及明白其「偉大」之處。 (閱讀更多)
小煬評已故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遺作《雪豹》反其道而行,以豹眼窺人,以動物視點揭開人類社會的假面,照見人無法自視的盲點。《雪豹》的故事由雪豹與小喇嘛的三次相遇串連,雪豹作為本能與人慾的化身,在相遇中展現出不同樣貌,但雪豹依舊是同一頭雪豹,變了的是人和時代。《雪豹》滿載萬瑪才旦對於藏地的深情厚愛,但同時呈現出時代性,藏地的故事,也是他方的故事,觀眾會發現藏人和我們一樣,「一樣經受著時代衝擊,一樣帶著焦灼與期待。」 (閱讀更多)
Netflix的《3體》甫上架,愛國網民口誅筆伐劇集如何渲染文革,當中不無帶有政治和國族性的爭議。江俊豪由此評價「失去原著韻味」和「中國人不配」的批評是否屬實,從文革在劇情上的功能說起,檢視Netflix版有否刻意渲染和醜化,並依據文本的核心理論「宇宙社會學公理」比對,發現《三體》所著眼的是人類整體值不值得被拯救,亦未見「發達的中國」成為普世救主的依據,反而看見劉慈欣秉持著一套跨國族的政制觀。江俊豪所擔心的是,Netflix版在顧全大眾的觀賞意欲下,要對多個重大議題避而不談,恐怕淪為另一部純粹娛樂的地球反抗外星人侵略的俗套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