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by 施勁超 | 2024-08-27

去年香港詩人曾詠聰、嚴瀚欽、盧真瑜、胡世雅到日本參與「大久保詩會」,他們約定在那十天裡要「每日一詩」,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鑄於詩。今年6月,盧真瑜便出版她的首本詩集《入不退地》,且將那段旅程寫下的詩作輯錄於最後一輯「入不退地」。同為九十後的詩人施勁超,特別注意到其中的詩作〈陌生——於鴨川〉,認為其「陌生」可體現於三個方面;有趣的是,鴨川河有隻死去的鴨子,同時被曾詠聰和嚴瀚欽寫進詩裡,但鴨子的死亡在盧真瑜的佛教觀裡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由此體現詩人之間對生命的不同理解。 (閱讀更多)

彼此的尊重——從《生之祝禱》看生命的平等

書評 | by 亞德里安 | 2024-08-26

台灣首位芥川獎得主李琴峰推出新作《生之祝禱》,以架空的方式假設胎兒有決定誕生的權利,由此審視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面向。亞德里安認為李琴峰的作品總有涉及性別/父權議題,即使《生之祝禱》雖是一個婚姻平權的時代,即便社會接受同性婚姻,但仍是充斥著父權。他亦指出胎兒的人權是小說的重心,李琴峰除了著墨於制度設定外,也著墨這制度如何影響人生。胎兒有決定誕生權利的話,人生會否變得順遂,作者表示無法回答,但亞德里安認為似乎從小說結尾可以窺視她的想法。 (閱讀更多)

像旋律永恆——細讀潘國靈《身體變奏曲》

書評 | by 蔣曉薇 | 2024-08-26

潘國靈去月出版了他第八本小說,將自身病患經驗轉化,創作了11個獨立短篇,結集成《身體變奏曲》。著名作家蔣曉薇為此撰寫重磅書評,她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把書中的三個樂章逐一解構,找出身體書的母題及其變奏軌跡,也看潘國靈刻劃個人與時代的傷痕。她指出該書是一本構思龐大且思考慎密的作品,採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結構,也是仿照米蘭昆德拉《笑忘書》的複調結構,將身體經驗提煉至藝術層次,側面記錄城市的變幻,即使沒有得到鎂光燈照耀,在身體承受磨難時,仍致力創造他的小說美學世界。 (閱讀更多)

從日常透出現實感,抗現代主義的感冒——評《雷聲與蟬鳴》

書評 | by 序言書室 | 2024-08-25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閱讀更多)

作為影評人的西西——讀《西西看電影》

書評 | by 張錦泉 | 2024-08-22

趙曉彤所編纂的重磅鉅著《西西看電影》分為三大冊,涵蓋西西於1960年代,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歐洲、荷里活、亞洲電影的文字。張錦泉認為閱讀西西的影評文章,不單帶領讀者回到上世紀的香港電影業場域,更使快被光影聲樂等感官享受刺激得接近麻木的我們,重新反思觀賞電影藝術作品的方式和意義,並且在文學創作以外,得以從「影評人」這特別的角度再次認識西西這位傑出的香港作家。除此之外,他反思我們作為觀眾,是否正與香港電影一起進步?他認為如未懂得欣賞本地創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西西正是提醒了我們,要覺察自身的「知」是否不足,是否令自己的心與眼有所偏差。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兒子》:冰冷房間裡的大象

劇評 | by 李浩華 | 2025-11-13

《醜婦》:兩個傳言的世界

影評 | by 姚金佑 | 2025-11-12

陳帥氣的美容課

小說 | by 黎柏璣 | 2025-11-07

小說 | by 潘梓傑 | 2025-11-07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1-13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