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去月出版了他第八本小說,將自身病患經驗轉化,創作了11個獨立短篇,結集成《身體變奏曲》。著名作家蔣曉薇為此撰寫重磅書評,她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把書中的三個樂章逐一解構,找出身體書的母題及其變奏軌跡,也看潘國靈刻劃個人與時代的傷痕。她指出該書是一本構思龐大且思考慎密的作品,採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的結構,也是仿照米蘭昆德拉《笑忘書》的複調結構,將身體經驗提煉至藝術層次,側面記錄城市的變幻,即使沒有得到鎂光燈照耀,在身體承受磨難時,仍致力創造他的小說美學世界。 (閱讀更多)
最近,香港文學生活館重印了梁秉鈞的《雷聲與蟬鳴》,距離上次文化工房的復刻本,已差不多15個年頭了,序言書室有見文學館版的封面比之前的色彩更斑斕,而且15年以來很多人不曾買到舊版《雷聲與蟬鳴》,銷情一般倒是令他詫異,所以撰文淺談一下。序言從五十年代的台灣現代詩運動說起,觀其脈絡,余光中的新古典主義影響一代香港詩人。然而,也斯回歸日常生活的風格,作為對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陌生化,或新古典的鄉土或家國題材的抗拒,其態度令序言想起英國政治思想家以撒・柏林的「現實感」。 (閱讀更多)
趙曉彤所編纂的重磅鉅著《西西看電影》分為三大冊,涵蓋西西於1960年代,在日報、晚報、電影或文藝刊物上談歐洲、荷里活、亞洲電影的文字。張錦泉認為閱讀西西的影評文章,不單帶領讀者回到上世紀的香港電影業場域,更使快被光影聲樂等感官享受刺激得接近麻木的我們,重新反思觀賞電影藝術作品的方式和意義,並且在文學創作以外,得以從「影評人」這特別的角度再次認識西西這位傑出的香港作家。除此之外,他反思我們作為觀眾,是否正與香港電影一起進步?他認為如未懂得欣賞本地創作者嘔心瀝血之作,西西正是提醒了我們,要覺察自身的「知」是否不足,是否令自己的心與眼有所偏差。 (閱讀更多)
走在日本文化評論思潮最前端的評論家宇野常寬,過去發表作品以評論為主,從普及文化、次文化作品探討文化想像力的轉變。文化評論人張穎恒認為他的近作《一個人遊玩的教科書》一反過往主題,以正藉中二(病)的十四歲學生為對象讀者,設立4條遊戲的主要規則,討論不同遊戲活動,並特別強調是一個人玩。芸芸遊戲之中,書末才提到他最推薦的遊戲——讀書、看電影及動漫,認為閱讀的樂趣在於探索和思考他人的想法。在張穎恒看來,該書探討的是閱讀的樂趣如何在社交媒體年代消失,人們如何發表「自己的故事」,透過他人的認可自己的想法獲得滿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