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在德的《棕色》、反本質主義與當代跨文化舞蹈

劇評 | by 尹水蓮 | 2022-12-19

城市當代舞蹈團即將上演《棕色》一劇,尹水蓮教授形容,劇中的舞者,宛若大樹分杈出來的樹枝。他們動作一致,一同傾斜身軀,一同背着手、小踢腿。他們膝蓋微曲,保持彈跳,讓身體上下擺動。背景音樂由金在德本人創作,以弦樂器與打擊樂器組成一闕混合曲,造出敲木般的聲音,慢慢把氣氛推上高潮,然而這種重複的節拍和旋律,卻不斷地阻撓音樂演得過於戲劇化。作品有部份元素來自傳統音樂和舞蹈,像韓國的巫俗舞salpuri的步法以及小鼓舞chaesangsogochum中的反覆彈跳,而聲音則近似牙箏ajaeng(七弦低音樂器)和韓國傳統鼓buk。 (閱讀更多)

示我明鑑:《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初集》讀後感

書評 | by 陳躬芳 | 2022-12-18

《典型夙昔—前修緬思錄》共分八個專輯,收錄了孔德成先生、王叔磐教授、吳匡教授、李傑教授、黃兆傑教授、李勉教授、陳捷先教授和石立善教授(等八位已故學人的相關事蹟,包括回憶錄、口述歷史、雜談、隨筆、札記等體例。這些的追憶錄或以自述或他人敘述的方式進行書寫,窺見一代學者對家國社會、治學教學、待人處世及人格修養等方面,呈現出他們一代的傳統知識份子,雖歷經近世的顛沛流離,仍保留著他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的氣魄。無論在香港、台灣、新加坡以及海外各地等始終對根屬的地方有一份安身立命之心,以真實的生命歷程印證近現代中國的種種變革及苦難。 (閱讀更多)

《驢子伊艾奧》——動物和人類知道了甚麼?

影評 | by 陳嘉銘 | 2022-12-16

牠在最後跟隨牛群,走入倉庫;對觀眾來說,相信是牠命不久矣,因為那個黑暗環境,似預示走入屠場前,動物會被昏迷處理。說的是波蘭導演傑西史考利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作品《驢子伊艾奧》的尾聲,那頭再次流浪的驢,或瀕臨死亡。這幕死亡的預示,尤其逼迫筆者多想英文片名《EO》的台譯——《如果驢知道》,而EO是牠的名字,卻被譯成如同詰問的茫然,因為這個詰問沒有主體:如果有甚麼必需要驢知道,那究竟會是甚麼? (閱讀更多)

《她說》:重回理性,感覺可惜

影評 | by 逸文 | 2022-12-20

只看《她說》的電影標題,不難令人聯想起近年已漸變質的 #MeToo 運動,由最初運動鼓勵受害者挺身而出,訴說自己經歷;到現在包辦網絡公審,無證無據就迅速入罪。畢竟不少性侵經歷都沒有旁觀者,變得死無對證。在政治正確風潮下,盲目聽從「她說」,甚至作為社會性謀殺他人的憑據,顯然矯枉過正。但這部《她說》回到原點,讓人看到運動初期的另一種極端——社會對女性的蔑視,並刻劃出當初大家仍然謹慎、理性的一面。 (閱讀更多)

【新書序】《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生死有時,花語綿長

其他 | by 洪曉嫻 | 2022-12-12

盛夏日子,客廳裡放著的切花一天一天衰敗,本周的瓶花放著朱蕉、鬱金香、桔梗、蠟梅、庭園玫瑰、地榆、小菊、粉雪、胡蘿蔔花、黃花、金合歡與尤加利葉,一大把繁花盛放。我總是以為,一室有花,就能在平凡日子裡平添許些精緻。然而,剪花易謝,鬱金香一晚就凋謝,玫瑰不耐熱,就算每天剪枝換水,還是緩緩垂下了頭,其他的花開到荼靡,散發著濃重的乙烯,一大束花從豔麗到凋謝,不過是幾天之間的事。花瓶從大換到小,一束花慢慢變成一小把,最後剩下幾支最是耐放的,比如菊花,比如乾燥了的尤加利葉。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蟻群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5-20

陰天 或有雨

小說 | by 楊在 | 2025-05-16

《行走的姿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6

奶奶的梔子花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5-14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