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by 劉平 | 2018-10-24

張照堂,台灣國寶級攝影家,金鐘獎、金馬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得主,專注攝影逾一甲子,將分秒積累成故事,顯影在相紙之上,勾勒出來的,盡是歲月的痕跡。「我的歲月就是一張一張照片,我要回去整理我的歲月。」流金歲月,在張照堂心中倒是由一張張被沖曬成黑白的照片所組成,黑白有致,同時愛恨分明。 (閱讀更多)

【無形.寒】時勢崩壞,幻海招魂——專訪陳智德

專訪 | by 李顥謙 | 2018-11-19

「時間向後,時間又奔前。」 陳智德沉默的時候,列車在他的頭上倏地掠過。就像詩作〈早班列車〉描述的一樣:時間只會如列車一樣前行,卻總在引誘我們回望,過去那些消隕渺散的破滅靈光。身處這個價值崩壞的時代,陳智德卻對我們說:「招魂」,可以提供超越現實的正能量。《這時代的文學》與《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就是陳智德鈎沉碎物,以筆觸招魂到當下的重要新作。 (閱讀更多)

頑抗政治低氣壓——《定風波》創作後感

如是我聞 | by 陳上城 | 2018-10-21

林榮基告訴我有些外國人想拍他的故事,日本電視台也在拍攝他。但暫時沒有香港人提案的計劃。我說我想改編他的經歷,他欣然答應。 (閱讀更多)

「視乎」展覽籌款︰災難來臨時讓我們更友愛

如是我聞 | by 鄧小樺 | 2018-10-26

話說深水埗的藝術空間「合舍」正舉辦由四位藝術家黃進曦、李香蘭、劉學成、區德誠的聯展「視乎」,收入的80%,將捐予劉學成作醫治眼疾之用。展期雖短,但反應也很熱烈,可見劉學成有人緣,合舍有人氣。視覺藝術家失去視力,應該是不幸的災難;「視乎」展覽則能在災難中保持尊嚴與步調,保持思考,同時展現了親密互助的友情,感到旁人都想幫一把忙。 (閱讀更多)

在人工島來臨前,讓我們再理解自然——記「台北詩歌節」羅貴祥 X 劉克襄講座

報導 | by 沐羽 | 2018-10-19

羅貴祥教授長久以來關注香港經驗,尤其是現代化及亞洲論述等,都有在浸會大學裡開課講授;劉克襄則常於香港踏青,對香港郊野極為熟悉,於是寫成《四分之三的香港》,指出香港除了城市化外,仍有四分之三的面積是郊野。這次講座在紀州庵裡舉辦別有風味——紀州庵作為鬧市裡一座森林般的庭院,其實與講者們提及的香港鄉土概念,有不少可比對之處。那就是,在香港裡,城市與鄉土並非對立的,而是彷彿混為一體。 (閱讀更多)

嚴肅活潑,舉重若輕——談《文學放得開》2018

其他 | by 鄧小樺 | 2019-04-01

五夜講場節目中,目測網絡擁躉最多的,是《哲學有偈傾》,在普及知識上應是最為重要;《歷史係咁話》固定班底默默耕耘,主持曾卓然連網絡推廣都不多做,卻原來成績最亮麗;今年新增的《學人講經濟》和《真係好科學》,前者經常大膽切入公共話題,嘉賓針鋒相對,勇猛刺激;後者則極能傳達科學的趣味之深奧,朱凱廸與我談起暗物質、暗能量時會心而笑,文藝青年看到許如藝教授深情介紹「Mona Aeroplane」,都覺萌到不行。以下主要集中談談《文學放得開》,希望分享筆者所見與節目想法,進一步推動這類節目的製作,香港的文化領域將有更多選擇。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0-31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

東亞文藝之沈痾:超越人性的遲疑

其他 | by 盤柳儂 | 2025-10-22

《眾生相》:見眾生

影評 | by 亞C | 2025-10-21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