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書本報刊不再是接觸資訊的唯一途徑,相較起來互聯網更加方便快捷,如黃仲廷所指,吃慣快餐的人,會覺得細意品嚐法國大餐很多餘一樣。書籍曾被視為精神食糧,閱讀就如飲水呼吸般的日常。但世界越轉越快,無論新聞、娛樂等各種資訊都追求速食的21世紀,花時間去讀完一本書竟變得奢侈。在不知不覺間人們開始失去專注與耐性,也漸漸不會去欣賞書。 (閱讀更多)
梁秉鈞筆名也斯,其實他早年亦曾用過多個筆名以應對不同範疇,但似乎沒有多少讀者留意。循著王家琪新著《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的線索,這篇文章的作者發掘到不少有趣資料,即使仍有不少未能確定的地方,但這次筆名的「新發現」,已是一場有益又好玩的文字遊歷。 (閱讀更多)
書是一種特別的商品,它在某些人心目中會有驚人的價值,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只是廢紙。近年香港舊書炒風熾熱,文學館一年會有幾度舊書傾銷,鄧小樺形容除了是收入來源,但其中也每每展現賣書人與炒家的愛恨交纏。 (閱讀更多)
蘇賡哲談香港兩次舊書熱潮,第一次是文革時期,大陸禁了幾乎所有出版物,書店只有馬恩列斯毛和魯迅著作。台灣當年也禁大陸書,全球想了解中國的漢學界學者和圖書館都擠來香港搶書。而近幾年香港的舊書再次被炒得紅火,但又會否只是塘水滾塘魚式的炒賣?兩個年代,其文化層次的差別顯而易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