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曾肇弘 | 2022-06-30

積極發掘年輕電影人才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今年14部本地競賽作品亦不乏對社會現狀的回應與關注,曾肇弘逐一點評參賽的獨立短片,看這些年輕創作者如何在艱難困頓的年代,努力尋找方法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用作品繼續說話。 (閱讀更多)

《誰和誰共母》:沒有男人的女人們

影評 | by 雙雙 | 2022-06-29

「沒有男人的女人們」本來已是艾慕杜華電影中反覆出現的「母」題,而在《誰和誰共母》中,艾慕杜華更試圖把「宏大的」歷史和「瑣碎的」家事冶於一爐,從第一分鐘就為整部電影定下基調:這是一齣屬於女人們的電影——由「女性的」視角(鏡頭)凝視生命、家事和歷史——而不止是關於女人們的電影。 (閱讀更多)

劃時代的藝術造物主威力——Antony Gormley亞洲土地

藝評 | by 張紫敏 | 2022-07-05

現時在M+舉行的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即將完展,張紫敏在網絡上搜尋後發現不多對這位大師的分析,嘗試拋磚引玉,順道疏理這份不易被碎化的震撼感,認為展覽的深度與廣度,同樣天衣無縫,是超越地域、時空、文化場域的劃時代藝術創作。 (閱讀更多)

《孩子轉運站》:誰賣走了是枝裕和的勇氣?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6-28

闊別多年,是枝裕和終於帶來新作《孩子轉運站》,但紅眼形容,電影與其舊作實在有著太多共通點,說得好聽就是「集大成」之作,但事實上,就是將過去最成功的幾部作品新拼貼一次,是自我重複、缺乏創新勇氣之作。當初《小偷家族》對倫理傳統的挑釁,在《孩子轉運站》卻變成了妥協、良善,以及更多一廂情願的守望互愛好人好事。最終,濫情的大團圓群戲就讓一切對於人性的刻劃都顯得俗氣,而且偽善。 (閱讀更多)

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歌生產有沒有本土意識?

書評 | by 黃志華 | 2022-06-22

談香港流行樂壇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最近出版,向來關注粵語流行歌曲的黃志華,讀到書中第一篇講本土意識的文章,想及1974年以前的二十多年漫長歲月,粵語流行歌曲生產會否關乎本土意識,生產粵語流行曲的念頭又是如何閃現?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編輯推介

陰天 或有雨

小說 | by 楊在 | 2025-05-16

《行走的姿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6

奶奶的梔子花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5-14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