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主流華語片的倫理問題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10-04

《花》片的設定令角色行為符合道德規範,於是觀眾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們。不少華語片也存在這個問題,我也可以拿近年港產片作例——《翠絲》(“Tracey”,李駿碩導演,2018)中的政治宣言、《淪落人》(“Still Human”,陳小娟導演,2018)毫無逾距的主僕情深。外國的月亮不是特別圓,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作品,但《海》片的人性缺陷、《人魚沉睡之家》(“The House Where the Mermaid Sleeps”,堤幸彥導演,2018)中的道德爭議(雖然結局太爛),在主流華語片始終太罕見了。 (閱讀更多)

國非我的國,愛又何從愛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09-23

國既不是我們的國,這個國又顯然沒有值得我們付出愛的條件,那麼我們宣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愛,那是出乎本心,天公地道,更可以理直氣壯,不必遮遮掩掩,欲說還休。 (閱讀更多)

藍絲是怎樣煉成的?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12-09

愛國有充分的正當性,有榮譽感沒有罪惡感,有衝動沒有壓力;自我感覺良好,又可以理直氣壯批判別人;既對黨和國家盡了一份力,又可陶醉於自己未改「初心」——這是最安全而又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情。至於批判現實,反省制度,保護香港,反抗壓迫,那要冒被標籤為反革命的危險——最慳水慳力的選擇,當然是愛國愛黨,更別提有現金津貼那種事了。 (閱讀更多)

《臉》:羅浮宮的鏡花水月

影評 | by 劉建均 | 2019-09-22

創作《臉》時的蔡明亮無疑在重施故技,卻為羅浮宮注入了新的意義。 (閱讀更多)

馬列主義的壓迫:評《壓迫與自由》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以《壓迫與自由》(Oppression et Liberté)所輯錄文章寫成的年代(上世紀三十年代)而言,竟比大多數左翼思想家更早體察到布爾什維克政權的真實本質,如此充滿洞見不禁令人配服。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2025書展活動推薦 獨立出版另起爐灶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7-16

編輯推介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

表達空白

散文 | by 釅釅 | 2025-07-25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其他 | by 王勝泉 | 2025-07-27

放榜的那些事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