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 by 丁珍珍 | 2023-03-02

Colm不要和Pádraic做朋友的理由是生命易逝,自己想專心作曲留下作品, Pádraic笨蛋無趣,和他在一起太浪費生命。而Pádraic就左思右想:這是不是Colm April Fool的惡作劇?是不是他憂鬱症發作?那作爲他最好的朋友豈不是更不應該在這時拋下他不管?是不是等他把這首曲子寫完,就能回到從前那樣?昨天我被別人打的時候他出手相助,那是不是代表他不生氣了?兩個長久朝夕相伴的好朋友,有一個決定不要在一起了,是不是就應該/可以和平分手?那些傷心難過,又該如何處置? (閱讀更多)

《To Leslie》:演技誠可貴,人脈價更高?

影評 | by 紅眼 | 2023-03-01

今屆奧斯卡舉行前夕鬧出一場風波,矛頭直指荷里活長久以來秘而不宣的小圈子文化。被質疑手法踩界,甚至妨礙奧斯卡票選程序正當性的《To Leslie》,幾天之間,就從一部寂寂無名的小品電影,變成被網民炮轟的小圈子電影。隨著《To Leslie》帶來了備受爭議的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的「獎季操作」爭議兩極,更惹人憂慮會否大大改變今後電影業的宣傳策略。 (閱讀更多)

跨越生死維度的靈魂之窗:瑪莉娜的凝望與救贖

書評 | by 蘇麗真 | 2023-02-24

行為藝術是當今受誤解最多的藝術形式,談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她和烏雷(Ulay)對立拉緊弓箭的一幀照片,在她的自傳《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中,道盡這位行為藝術教母和情人多年來的相生相剋、相愛相殺,一路將自己推向恐懼、痛苦、筋疲力盡的極限,追求情感與靈性轉化、絕不妥協的危險旅程。 (閱讀更多)

《TÁR》直擊權力崩裂的虛構傳記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4-14

以角色名字作電影標題,記錄成就斐然的作曲家兼指揮家Lydia Tár(姬蒂白蘭芝飾),由事業頂峰走向衰敗的經歷,石啟峰認為《TÁR》的角色、情節及劇本直面當代社會,除了讚嘆演員的出色表現之外,身兼編劇導演的Todd Field,精心鋪陳Lydia Tár的角色視角,揭露了性別、藝術和權力的政治命題。 (閱讀更多)

《伊尼舍林的女妖》:不再尖叫的女妖,觀賞永恆中的一段無聊

影評 | by 逸文 | 2023-02-20

Martin McDonagh 過去編導的悲喜劇都有種年代感,一眾現代人在被歷史遺忘的場景中,上演一幕幕悲喜交集的恩怨情仇,感覺與觀眾又遠且近。今年《伊舍利林的女妖》直接設定在1923年的愛爾蘭,看似遙遠的過去,故事卻比以往貼近觀眾心房。導演就似戲中那隻不再尖叫的報喪女妖(Banshee),看膩了人世恩怨,所以默默地旁觀着人類的荒謬,並將永恆的死結娓娓道來:創造與毀滅的共生關係會無聊地循環下去。 (閱讀更多)

碎步與探戈——讀過《千鳥足》

書評 | by 翟彥君 | 2023-02-20

「千鳥足」是日文,意指醉後腳步搖晃的狀態,我們也是步履蹣跚,迷惘的每一瞬都是醉酒。翟彥君評曾詠聰的《千鳥足》,認為作者算是吐真言式道出自己的無奈及不愉快,並邀請了對方到學校談談這本書,讓學生們看看一位文學老師的樣子。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金魚

小說 | by 曾靜雅 | 2025-05-23

薄如焰火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5-23

【教育侏羅紀】蟻群

教育侏羅紀 | by 佘潁欣 | 2025-05-20

陰天 或有雨

小說 | by 楊在 | 2025-05-16

《行走的姿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6

奶奶的梔子花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5-14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